王红蕾 本报记者 李天池 见习记者 梁金池
仲夏的冰城,惠风和畅,万物生长。
7月24日~27日,参与“2022年院士龙江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康振生、邹学校、李培武、周卫、吴义强,辗转佳木斯、建三江、富锦市、哈尔滨市等地,调研大农业发展,共同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会诊。
1
水田如何除草?
“杂草防控”院士来支招
我省是国家大粮仓,粳稻种植面积在5800万亩左右,如何进行稻田抗性杂草防除?“杂草防控”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柏连阳表示,“由于水稻种植中除草剂的连续使用,使得水稻田杂草如野慈菇、萤蔺、稻李氏禾等,对除草剂产生了很强的抗性,防除不利对水稻的产量会造成巨大影响。三唑磺草酮、氟砜草胺等新型除草剂对解决水稻田抗性杂草起到关键性作用,对野慈菇、萤蔺和稻李氏禾有很好的防除效果,目前已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0万亩次。”
在省农科院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草业种质资源创新示范区,柏连阳院士对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治下了两个诊断,“一是水稻稻瘟病,要注意有一些品种本身有抗性,但是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很快。有些品种今年抗明年可能不抗,这个地方抗,那个地区可能就不抗。如何实现一个品种一抗到底,这是今后水稻品种培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第二个是病虫草害的防控。杂草在水稻田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有害生物,如果防治不好,就会对产量产生很大影响。用化学除草剂防控水稻田的草,是国际上比较有效、普遍采用的手段。但是黑龙江面积大,加之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影响,用了除草剂以后,不仅把杂草控制住了,对作物也产生了药害,产量也会下降。我们的科研方向,要向着抗药性的产生、发展等方面进军,重点关注调换除草剂配方的方法消除抗性上,研发新型除草剂,利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进行抗性杂草的防除。”
2
怎样精准施肥?
植物营养学院士送“宝贝”
在建三江七星农场国家农高区万亩大地号,水稻生长进入齐穗期。田间,农场第八管理区的农民张景会面对院士们提出了困扰他良久的问题,“如何减肥减药,实现精准施肥?”
植物营养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周卫院士拿出手机,和老张一起看了起来。“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率高达50%,科学施肥大有可为。这是我们新研发的技术——养分专家系统,是传统测土施肥的2.0版本,你可以关注‘养分专家’公众号。”周卫介绍,只要输入上一季作物产量和施肥量,就能推算出下一季作物的施肥量,“大家自己就可以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这看似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其后台是依据5000余个实验数据作为支撑,该方法还获得了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农业农村部的主推技术。
3
怎样防治病虫?
植物病理学院士提建议
张景会的另一个问题是,“防虫防病,咋能更科学有效?”
植物病理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院士说:“咱以前病虫害防治是见病防病,见虫防虫,药要喷很多次,现在绿色防控和预防要把成本和环境因素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可不敢漫天都是了才处理。”
康振生表示,病虫害防治中应全程进行预测,播种开始就要考虑生育期过程中所在区域会发生哪些病虫害,危害关键是什么?可以通过不同措施防治病虫害,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利用生物防治等手段,条件合适时才开展化学防治。
4
种辣椒咋防内涝?
“辣椒院士”给答案
辣椒是一种需肥量大、根系较弱的作物,辣椒的根系不仅扎根浅且数量也比较少,干旱以及内涝都会对辣椒造成影响。对我省辣椒产业如何破解内涝问题,“辣椒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邹学校提出:“先解决排水问题,再改变耕作方式,采用大垄、高垄栽培模式,选用耐涝抗逆品种,内涝就不是问题。”同时,他也表示“避雨栽培也是非常好的途径。”
邹院士建议,大家在种植时,尽量选择好吃的品种。“不同类型的辣椒对品质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外观、口感、香味等,只有好的品质才能满足多样化新消费的需求。好的品质可以卖到上千块1斤,便宜的也有三四元钱1斤的。以辣椒为代表的蔬菜品种多元化,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高品质的生活。”
邹学校院士还提出:“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种辣椒也是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既解决了企业需求,也解决了水稻育秧棚闲置问题。”
我省现阶段水稻生产多采用旱育稀植技术,每公顷水田需要100平方米以上的旱田保温大棚来育苗,一般在4月~5月使用两个月左右。水稻苗移出大棚后,大棚即处于闲置状态。按照邹院士的建议,那么“闲置棚”就变成了“增收棚”。
除了这些具体指导,院士们还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在黑龙江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长期从事粮油质量安全研究的、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生物毒素)研究室主任李培武院士表示,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首先要进行品种培优,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品种;二是提高粮食品质,特别是营养品质;三是要围绕“大粮仓”,打造绿色、低碳、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品牌,通过品牌打造提高种粮的效益;最后要不断迈向智能化,形成规模化生产。
一直陪同院士进行调研的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娣深有感触地说:“院士、专家团队为省农科院各相关研究领域种下了解决问题、突破瓶颈、转型发展的‘种子’,今后我们将一起下更大的功夫来研究,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方案,合力助推我省粮食生产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