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 王峰 2020-10-22 21:35 21:35 其他手机
    1642192
    0

    转载自:法制网

    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亦毫不松懈。如何把未成年人培养成有理想、懂道德、知文化、遵纪守法的少年,关系到祖国未来人民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政未来的光明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当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具有着组织团体犯罪数量增多、犯罪人员的低龄化、案件性质程度恶劣、暴力性案件增多等特征。在如何预防和大幅度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已逐步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犯罪学研究相关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对未成年人未来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当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其在组织、手段与年龄三个方面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作案特征明显。如团伙敲诈、团伙绑架、团伙抢劫等。未成年团伙成员各司其职,不少已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团伙。例如,2019年9月,贵阳警方逮捕了一个名为“阴风帮”的团伙,该团伙是一群16岁至27岁的失业青年,他们通过互联网互相联系,并多次持刀抢劫、聚众斗殴,该团伙作案时分工明确,有人开车,有人抢劫,而且抢劫时男女搭配,还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支以及保管赃款。二是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恶劣性倾向愈发明显。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手段主要表现为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其在实施犯罪时不顾后果的严重程度,有的甚至采取极其残忍的方式伤害对方,且犯罪行为的冲动性、爆发性特征尤为突出。例如,2020年2月,一名15岁的北京女孩认为其女友抢走了她的前男友,她便恶意刺伤了年仅14岁的女友17刀。另有15岁的魏某仅仅因为一份参考资料便用水果刀当众杀死了其同学郭某。第三,未成年人犯罪人群日趋低龄化。统计数据显示,14岁至16岁的未成年人受到刑事处罚的人数明显增加,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与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的人数也占未成年犯罪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有些未成年人甚至在10岁至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的道路。

    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缺陷的、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未成年人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并潜在地影响着其身心健康,为其今后走向违法道路埋藏了潜在的危机。例如,过度放纵或宠溺的教养方式会导致未成年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人格特征。他们往往自私任性,无视社会道德,不按照法律规范追求人生目标,从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再如,夫妻经常吵架、有家暴等行为、父母行为不端正等家庭,会导致未成年人形成孤独怪癖的人格特征,他们没有良好的权威形象去模仿,并缺乏安全感,他们在社会上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没有家庭成员帮助其解决社会上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其表现出攻击性等行为,长大后成为惯犯的可能性更高;而一些经济贫困的家庭,由于经济匮乏,常常导致未成年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辍学或者过早进入社会,但由于缺少正常的家庭教养或学校文化教育生活,一些人就可能会误入犯罪集团,表现出强烈的犯罪主动性。二是学校教育因素。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现如今的学校教育仍存在一些弊端,如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法制教育等;而学校中的教师或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贫困生的歧视,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等,都会导致未成年人出现行为偏差、自卑、嫉妒等不良的心理现象或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些现象从心理上无法得到及时的矫正或治疗,往往会导致未成年人的陷入越来越深,最终走入歧途。三是社会环境因素。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负面效应和不良的社会文化。如人们过于沉迷享乐主义思想,寻求不劳而获等。未成年时期是整个人生中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在这一阶段,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区分是非的能力,如果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与感染,他们往往就会走上犯罪之路。四是个人因素。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一般性又有其特殊性。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抵抗外界影响的能力很差,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表现不稳定,刻意模仿性强,同时这一阶段逆反、报复、冲动性心理特征尤为突出,往往导致他们虽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最终会发展成为犯罪行为。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措施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以及表现出的特征,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当从法律、社会、学校、家庭、政策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发展的环境,为其提供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一是完善立法。现行的法律法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因此,与之有关的机构应有的放矢地起草和实施更为详细、高效的未成年人法律法规。从立法执法出发,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二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与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内的普法宣传等知识的学习,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氛围。三是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未成年人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社会秩序;提高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对已经有不良心理现象或不良行为表现的未成年人,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措施,给予其帮助与行为矫正;同时教师或学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应随意谩骂或批评、殴打学生或同学。四是提高家庭教育意识。未成年人各种行为与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成员。因此家长也应当不断提高自我的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并指导子女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们也要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征,对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对知错就改的孩子要给予表扬与鼓励,不断提高其自信心与上进心,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品德与道德的培养。五是提供综合性政策支持。国家政府等部门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性政策,如帮助未成年人创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机会,尽量避免无业青年无序流动;为改造后或服刑期满后的未成年人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避免其再度步入犯罪道路。同时,执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做到防患于未然;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还应该特别注意学校周边的环境,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影院、网吧等都应该加强管理,以保证未成年人远离暴力和淫秽色情的恶劣环境,为其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学习与成长空间。

    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相关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保障、学校教育、家庭教养等重要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和降低未成年人犯罪。

    (作者单位:辽宁警察学院)

    责任编辑:李纪平

    推荐理由司法鉴定平台,由专业的法医团队为您答疑解惑。

    电话:010-69252226



    4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江苏省盐城市乡村发展网
        圈内贴子2113
    • 应用圈子成员189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