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是蛋白质最好的来源,所以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食品。但是目前市场上鸡蛋的种类繁多,叫法也是五花八门,土鸡蛋、草鸡蛋、柴鸡蛋、洋鸡蛋、红心蛋、红壳蛋等等,叫法越多越是让顾客不好选择,搞得消费者每次买鸡蛋不知所措,挑的也是提心吊胆,生怕买到不好的鸡蛋。
其实不管鸡蛋的叫法如何,这些鸡蛋大致也就划分为2大类:洋鸡蛋和土鸡蛋。洋鸡蛋个头大且便宜,而土鸡蛋个头小价格相对较贵。所以人们普遍的认知就是土鸡蛋一定比洋鸡蛋要好,所以会花费高价钱去买土鸡蛋,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1、洋鸡蛋
红心鸡蛋、红皮蛋、混蛋同属于洋鸡蛋,或者叫饲料蛋。养殖场采用了专门的产蛋鸡种和经过科学配比生产出的饲料,从而使鸡所吃的食物达到营养素含量比较均衡。
2、土鸡蛋
人们通常把在农家自然环境中的散养鸡所生的蛋称为土鸡蛋,或称为柴鸡蛋、笨鸡蛋。至于山鸡蛋,草鸡蛋,也是土鸡蛋的另一种称谓,可以说它们同属于土鸡蛋系列。当时它们之间也有细微的区别,山鸡蛋、柴鸡蛋指的是在山区、丘陵地带的鸡蛋,以当地的红薯、玉米、土豆等粗杂粮喂食的土鸡。而土鸡蛋,草鸡蛋则指的是在平原、湖汊地带的鸡蛋,以当地的水稻,小麦,花生等粗杂粮喂食的土鸡。
到底是红壳蛋好还是白壳蛋好?
红壳蛋大多产自于养殖场,也就是用饲料喂养的鸡所产的鸡蛋,个头较大。而白壳蛋主要来自于土鸡,个头相对来说较小。多数人认为白壳鸡蛋中所含的营养价值会比红壳鸡蛋高一些,真的是这样吗?
1、从外观来比较
红壳蛋要比白壳蛋大一些,但是蛋黄的比例却正好相反,白壳蛋蛋黄所占的比重比红壳蛋要大。从营养上来说,由于鸡的品种和养殖方式不同,所以两种鸡蛋肯定有所差异,但是对人体来说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要细致划分的话,只能说白壳蛋蛋黄较大,所以脂肪含量和铁元素较丰富,更适合儿童。而红壳蛋由于蛋黄较小,胆固醇和脂肪含量比较低,更适合中老年人,所以我们在选购时根据喜好去选择就好。
2、从蛋黄颜色比较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蛋黄的颜色越黄,鸡蛋的品质就越好,其实决定蛋黄颜色的主要和鸡所吃的食物有关。蛋黄当中的色素主要是一些类胡罗素导致的,比如鸡吃的食物中含有青叶或者玉米,那么蛋黄的颜色就会黄一些,但营养上并无太大差别。
鸡蛋遇见这7种情况千万不能吃
1、发霉蛋
蛋壳发霉主要是鸡蛋在保存不当的情况下造成的,通常受潮或者雨淋之后,蛋壳表面的保护膜会受到破坏, 出现外壳发黑、黑灰色斑纹,甚至于长绿毛等情况。这些细菌会随着蛋壳的气孔侵入到蛋清和蛋黄中,引起发霉变质。这样的鸡蛋不仅导致营养降低,还会产生相应的霉菌毒素,所以不能食用。
2、裂纹蛋
鸡蛋易碎,那么在运输、包装等过程中,会因为震动、挤压等原因导致蛋壳上出现或大或小的裂纹或者裂缝。这样细菌就会蜂拥而至进入到鸡蛋内部,所以不能吃。
3、黑斑蛋
煮熟的鸡蛋,在蛋清上若出现黑色的斑点就不要吃了,一般是由于鸡蛋储存不当,受潮以后细菌导致的。细菌在蛋壳内壁和蛋膜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暗色和黑色斑点。这样的鸡蛋不仅没有营养,而且食用之后有时还会造成身体的不适。
4、粘壳蛋
粘壳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这种鸡蛋大多是由于储存时间过长导致的。新鲜的鸡蛋蛋清中都含有一种叫做溶菌酶的物质,这种物质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如果时间长的话,那么溶菌酶的作用就会变弱,那么细菌就会快速繁殖,导致蛋黄的蛋白质被分解,蛋壳膜由韧变弱甚至是断裂,导致蛋黄移位紧贴于蛋壳上。若是蛋黄紧贴于蛋壳的部分已经变成黑色就不要食用了,这样的鸡蛋已经不新鲜了。
5、散黄蛋
出现散黄蛋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存放时间太久导致的,鸡蛋长时间的储存已经使细菌或者霉菌通过气孔进入到鸡蛋内部,从而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造成了散黄蛋。二是鸡蛋在运输过程中,因为震荡使蛋黄膜破裂,造成了机械性的散黄。这样的鸡蛋打开后r若是蛋黄已经散成一摊,就不要吃了,细菌在蛋体内繁殖,时间一长蛋白质已变质,有臭味就不能吃。若是散黄不严重,无异味,经过高温杀菌后仍可食用。
6、肉斑蛋
肉斑蛋指的是生鸡蛋在打开后蛋黄上有肉块状的物质,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卵子在进入输卵管时,部分黏膜上皮组织脱落后被分泌出来的蛋白包裹而成,这种鸡蛋千万不能吃,避免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7、臭鸡蛋
臭鸡蛋指的是蛋清中本来存在的杀菌素逐渐消亡,各种微生物逐渐侵入蛋内生长繁殖,最后使蛋内成分完全崩解,腐败变臭的过程。很多人喜欢吃臭鸡蛋,臭鸡蛋的臭味来自于鸡蛋内蛋白质的腐败,虽然不会产生急性危害,但潜在性的危害不可忽视,所以说臭鸡蛋最好不要吃。
鸡蛋虽然营养丰富,但若是出现以上7种现象就不要吃了。很多人喜欢在家里囤上很多鸡蛋,那么要想储存得当,首先你要确保你买的是新鲜鸡蛋,买回来后不要清洗,每个鸡蛋都用纸巾包裹起来,这样能起到吸附湿气的作用,然后大头朝上摆放进保鲜室或者冷藏室,这样可以使蛋黄上浮,防止微生物侵入。您学会了吗?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