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少数民族同胞怎么过年?这些习俗颇为有趣!
    • 红桃.K. 2021-02-16 15:03 15:03
    1594824
    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为迎新春

    都要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俗

    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满族、基诺族、彝族、侗族、达斡尔族等

    少数民族同胞的过年习俗

    感受“多彩民族风,欢乐中国年”


    亲历满族“三天年”

    满族的年称作“阿涅业能业”,前前后后要过三天——腊月廿九、三十以及正月初一,所以俗称“三天年”。满族的年俗多姿多彩,颇具民族特色。


    妻舅是满族人。春节前夕,应老人家之邀,我去满乡过大年。妻舅家所在的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是东北满族同胞的聚居地之一。我们到的时候,舅舅一家五口正在屋里屋外忙碌,为过大年做准备。


    那天,妻舅家在院中杀年猪。满族人家几乎家家养猪,早在“三天年”前,家家就要杀年猪了。“亲朋熙攘雪纷纷,煮肉切肠香诱人。主客团团围火坐,一锅美味几家春。”年猪杀好后,妻舅一家在院中支一口大铁锅,锅内放进东北特有的酸菜、几大块“方子肉”,同时还灌了一大盆血肠。方子肉、血肠煮熟后切好码盘,妻舅请来乡亲们,大家团团围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边吃边唠。大部分猪肉和整副猪内脏,则分别冻起来和挂在院中的高竿上,留待春节慢慢吃。


    腊月廿九,刚刚吃过早饭,妻舅家里就贴上了窗花和满文挂笺。满族人贴挂笺很有讲究,本家在什么旗就贴什么颜色的挂笺。站在院子里向四周望去,家家贴上了对联和窗花,户户院里竖起了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也称神杆,象征努尔哈赤当年挖参用的索罗杆),杆顶上挂着方形的锡斗,斗里盛着乌鸦爱吃的猪内脏。妻舅在正厅祖宗牌位前供上米酒13盏、奶油点心13碟,带领全家叩拜祭祖。到了下午,舅母则带着外甥、侄女们搬出精粉、鸡蛋、芝麻、青红丝、瓜仁、糖等物,开始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做完萨其玛,全家人又开始做满乡特有的年食黏豆包、黏火烧。做好后冻上,存放在粮仓里的大缸内,吃时放蒸锅里蒸熟即可。


    三十这天,一家人早早起来,灶间架起劈柴,开始用大铁锅烀猪肉。大块方子肉连皮带骨在锅内滚上翻下,满屋子雾气腾腾,香气扑鼻,左邻右舍也都忙着烀肉。中午,舅母抱来一口精制宽沿铁火锅,全家人围坐在南炕上,热热闹闹地吃起了火锅。白白的肉片、长长的粉条、香香的酸菜、辣辣的韭菜花儿,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山野菜,既解馋又不腻人。


    吃过午饭,全家人开始筹备“年饭”。年饭是满族同胞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所以马虎不得。年饭菜肴必须为双数,而且必须有葱和芹菜,寓意来年全家人聪(葱)明、勤(芹)俭过日子——这也能看出满乡人的传统家风。另外不能没有鱼,寓意“富贵有余(鱼)”。直到天色渐黑,年饭才算做得。大家净了手,脱鞋上炕。炕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各种菜肴,妻舅特地在火盆中烫了一锡壶满乡名酒“豌豆青”。三盅“豌豆青”下肚,我已有些晕乎乎了。


    “家家团聚乐天伦,美酒佳肴香满屯。水饺包成人不寐,争燃鞭炮报新春。”吃过年饭,全家人动手和面包“接神饺子”。饺子全都包成元宝形,当地人俗称“揣元宝”,寓意“财源广进,越过越发”。煮饺子时,锅底烧的是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锅内水沸时,妻舅在灶间高喊:“日子起来了吗?”屋里屋外的家人高声应答:“起来啦!”随着这一声喊,饺子一个个从锅底浮上来,全家人边吃饺子边守岁。细心的舅母让儿子和外甥、侄女们在门槛上蹦几蹦,以示新的一年“长高个”;在柜上跳三跳,以示新的一年“蹦个高”。而后,又让4个孩子抱进来几捆柴禾,寓意“抱进财(柴)”。交子时分,全家人到天井当院燃放爆竹,村里村外,爆竹声声,礼花绽放,一幅绝美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图画。除夕夜,满乡灯火通明,家家灯光彻夜不熄,人们通宵不睡,在家中嗑瓜子、唱民族歌谣、表演民族舞蹈,共同守岁。


    “户户堆盘水饺香,人人对镜换新装。呼兄唤姐拜年去,笑溢一村又一庄。”初一早上,全家人吃过水饺,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向家中长辈、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拜年。一时间,前街后巷,人流涌动,新媳妇梳着京头,穿上旗袍,走家串户,互贺新春。人人脸上洋溢着欢笑,到处可以听到真诚的祝福。男孩子在村里跑来跑去,放鞭炮、坐木爬犁,女孩子则一律坐在炕头上玩“嘎拉哈”(一种用动物骨头做成的玩具)。村里不知何时来了几伙高跷队、秧歌队,锣鼓声、欢笑声、鞭炮声、祝福声、喝彩声汇成一曲别具风味的民族交响乐,醉了满乡的年,醉了北方的冬……

    基诺族的“特毛且”

    生活在云南景洪山区的基诺族同胞把春节称为“特毛且”。“特毛且”是基诺语,意为“打铁节”


    基诺族同胞为什么要过这样一个奇特的节日呢?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基诺族妇女怀胎9年9月却一直不分娩,正当她疼痛难忍之际,肚子里的小孩咬断母亲的7根肋骨,从肋下跳了出来。只见他一手拿着火钳,一手拿着铁锤,一出生便叮叮当当地打起铁来。也就是从那时起,基诺族人才开始用上了铁器。后世为了纪念这位传播打铁技艺的英雄,便设立了“打铁节”。如今在基诺族同胞聚居的村寨,铁匠仍处处受人尊重。


    “特毛且”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整个节日要过3天。每到年终岁尾,基诺村寨中的“卓巴”(寨母)、“卓生”(寨父)敲起“神器”牛皮大鼓,全寨人便会闻鼓而至,聚到寨母、寨父家中。寨母、寨父是村寨中的长者,他们择定吉日后,开始安排节日内容:各家集资购买一头小牛,在过节当日举行“剽牛祭天”仪式


    节前,寨母、寨父要向寨中的铁匠敬酒,并举行隆重的“打铁仪式”。铁匠收拾好自己的铁匠铺,杀一只鸡,将鸡血、鸡毛涂粘在炉子、风箱、铁锤等打铁器具上,再象征性地做几个打铁动作,然后煮鸡吃,吃时,边祭祀边念祷词。


    祭祀过后,铁匠给寨中每家每户打刀。寨父派青年人上山捉一对竹鼠送给铁匠,作为新年打铁仪式的礼物和使用铁器的纪念。打铁仪式结束后,寨母、寨父再次敲响家中的“神鼓”,正式开始过节。人们欢快地跳起牛皮大鼓舞。


    节日第一天,寨母、寨父指定剽牛人“巴罗”,在广场上当众剽牛。“巴罗”先用刀砍断牛的后脚,在牛未死之前,将牛尾巴割下来,挂在树上,牛肉则分给众人。


    节日第二天,全寨人到寨母、寨父家祝贺,每家拎两只竹鼠或每人带一斤米,作为节日贺礼。寨父拿出家中最好的食材招待来客,大家边吃边唱,场面喜庆而热闹。


    节日第三天,寨父白天领着寨民巡视道路和界标,修复寨中公共设施。晚上则举行备耕仪式:在院中铺上新鲜干净的芭蕉叶,上面摆放鱼、肉、饭等。先祭鬼神,然后寨父吹响号角,寨民手持火把,用长刀在路两旁象征性砍几下,代表砍树垦荒。


    整个“特毛且”期间,最有节日氛围的活动是跳牛皮大鼓舞。牛皮大鼓硕大无比,直径足有半米,黄牛皮蒙面,鼓身由原木掏空制成,两端各有20个木柄环绕鼓身,呈放射状。牛皮鼓有公鼓、母鼓之分,大者为公鼓,小者为母鼓,平时不用,只有过节时才能敲击。敲击时,将牛皮鼓悬在木桩上,用木槌敲打,声音浑厚、通透,回音传播甚远。人们伴着鼓声载歌载舞,尽情欢跳,咚咚的鼓声和粗犷的舞姿,展现出基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那种热烈、激越、兴奋的场面,感染着每一个在场的人。

    基诺族同胞崇信万物有灵,“特毛且”的活动内容均是其信仰观念的一种反映。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基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人的感恩,也可以窥见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德昌彝年四件事

    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的彝族同胞,其过年时间以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测算为依据,通常选定在太阳回归日后过年,一共3天。3天内,德昌彝家必做四件极其重要的事,这四件大事构成了其独特的年俗。


    第一件事是“杀年猪请客尝”。在德昌彝家村寨中,一直有杀年猪的传统习俗。年猪大多是养了两年的黑毛猪。德昌彝家认为,只有养了两年的年猪,祭祖时,祖先的魂灵才会接受。宰杀年猪通常有一套复杂的仪式。待仪式完毕,杀猪人家会在门外的田野里支上几口大锅,煮上年猪肉,请来乡亲们共同喝酒吃肉。


    第二件事是“点烟火烤年猪”。过年这天,德昌彝家村寨中,家家都在自家门前烧烤年猪。人们从附近山上采来干蕨草,盖在杀好的年猪上点燃,意在“去邪”。用此法烧烤出来的猪肉有一股特别的香味,村寨中香气馥郁,勾人馋涎。当地彝家还有一种“济助过年”的习俗,即当某家杀不起年猪、没有猪肉可烧烤时,左邻右舍便会慷慨地割一条年猪肉,让家中长者送去,同时说些“今年宰不了年猪,明年准能行”之类的安慰话,以维护贫困乡亲的自尊心。


    第三件事是“塘中火三天旺”。过年期间,家家要确保自家塘火不能熄灭。为此,每家都要安排一名家庭成员24小时守护塘火,不间断地往里添柴,将塘火烧得旺旺的,保佑整个家族烟火不断,在新的一年生活美满,万事顺意。


    第四件事是“回娘家拜大年”。过年第三天,德昌彝族要相互拜年。外嫁的女儿不管多忙、路途多远,都要回娘家拜年,即使上了年纪走不动山路,也要让儿孙代劳回娘家拜年。彝家女儿回娘家拜年时,要带上独特的“拜年礼”,即两块以上年猪膘肉、一钵冻肉、9个煮鸡蛋、两瓶以上白酒、两圈香肠、两把面条,缺一不可。过年期间,彝家村寨和周边的山路上,到处可见穿着节日盛装、背着彩色箩筐的彝家女儿,急急奔走在回娘家的路上。

    侗族过年吃冻鱼

    冻鱼是贵州榕江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的一道传统年食,也是其祭祀祖先的一道祭品。


    侗寨依山傍水,寨寨养鱼。侗族同胞养鱼基本都是在自家水田里放养,平时既不放饵料,也不投“添加剂”,水田里的鱼以稻花、杂草为食,其排泄物又催肥禾稻,鱼与稻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那鱼是纯野生的,味道独特纯正。


    侗乡人在水田养的大多是鲤鱼和鲫鱼。每当春节来临,侗家人便去水田里,用一种特殊的渔具“敞口扣筐”捕捞当年生的鲤鱼和鲫鱼。捕来鲜鱼后,先放在清水中存半天,其间换两次清水,以“清鱼腹”,去土味。然后将鲜鱼去鳞、剖腹、去胆、洗净,沥干水后,整条鱼投入冷水锅中,一般一次投入三四条。锅中加适量的盐、味精、花椒、大蒜、生姜等调料,然后灶下加火。


    制作冻鱼,需要“三煮一晾”。“一煮”是在锅中放入鱼和调料后,煮沸,直至汤水成乳白色。“二煮”是在汤水渐白时,取出早已制作好的酸辣椒、豆腐、黄豆等,一并投入锅中,再煮十几分钟,使酸辣椒中的酸味和豆腐、黄豆中的营养充分渗入鱼肉和汤水中。“二煮”过后,用剪子往锅中剪入山上特有的鱼蓼、水芹菜等野菜,然后盖上锅盖再煮,此为“三煮”。鱼蓼、水芹菜等既能增味,又可添香。这次煮出的汤,就是侗家有名的“酸鱼汤”。把煮好的鱼、汤盛到容器内,放到阴凉处冷却,或放到冰箱里冷冻,此为“一晾”。一夜过后,容器中的汤汁和整鱼结成冻状,味道鲜美、可口开胃的冻鱼便做成了。


    做得的冻鱼既美观又美味,红绿黄白灰,五色相间,融为一体,颇为悦目,令人顿生食欲。尤其是酸鱼汤凝成的冻儿,颤巍巍,绵嘟嘟,红中带棕,透着精致与朴实。舀一块放进嘴里,舌尖顿时掠过一股浓郁的复合味道:酸、辣、咸、香、麻……简直让人不忍吞下。除了冻儿,鱼肉也浸满了多种调料的味道,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我曾多次品尝过侗家的冻鱼,每次都觉得无比享受。


    关于冻鱼的来历,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侗寨首领石大力率兵出征,久而未归,族人煮鱼接风,却苦其无法久放。天神闻讯后,即令天气变冷,让鱼冻结,待石大力凯旋后,依然能吃到鲜美的煮鱼。冻鱼于是诞生了。另一种说法是,侗族先人在迁徙过程中以讨饭为生,某日讨来米饭和鱼,冻了一宿后再吃,感觉味道特别鲜美,于是发明了冻鱼。


    如今在侗乡,冻鱼是家家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但凡家中来了客人,侗家人都忘不了奉上这道美食款待。过年吃冻鱼,吃的是菜,品的是情,感受的,是侗家人对民族饮食文化的尊崇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达斡尔族春节有讲究

    燃牛粪篝火拜年抢年糕偷送烟荷包脸上抹黑灰……东北达斡尔族同胞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非常有趣。


    达斡尔族的春节很长,从正月初一一直过到正月十六,而且每天都有讲究。他们普遍认为,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马日,初六是牛日,初七是人日。其节庆活动均与这一天是什么日有关。


    腊月三十,达斡尔族家家户户杀牛宰羊,蒸馒头,包饺子,炖方肉,为春节预备各种美食,还要在大门口外堆起一大堆干牛粪,等待燃牛粪篝火。


    除夕早晨,家家把庭院打扫干净,意谓“把所有的不好留给昨天,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除夕下午,全家人带着供品到先人的墓地祭扫,回家后,还要在家中祭祖。祭祖时不设神龛和牌位,全家人向西而跪,烧几炷香,磕几个头,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然后全家人坐在一起美餐一顿,啃牛蹄子,谈天说地,聊个通宵。


    除夕傍晚,各家门前都要挂起红灯或冰灯,并把门口堆放的牛粪堆点燃。一时间,整个村屯被火光、灯光映红照亮,充满浓浓的节日氛围。人们围着牛粪篝火载歌载舞,家中长辈还要把大块烀好的方肉、馒头、饺子等扔进火堆里,以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种习俗可能与达斡尔族同胞信奉“火神”有关。


    与燃牛粪篝火同时进行的,是家中的“亮化工程”。所有房间要点明灯火,以图“亮亮堂堂迎新年”。牛粪篝火结束后,全家人回到屋内,围坐在火炕上,一起玩游戏、讲古说今,热热闹闹地“守夜”。午夜时分,家家煮“迎春饺子”,接着举行拜年仪式,晚辈要给老人磕头,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净水泼街。然后人人穿上节日盛装,姑娘媳妇们还要戴上花,梳洗完毕后挨家挨户去拜年,恭贺新禧。拜年时,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年糕拿出来,拜年者要抢着吃,以示“亲如一家”,同时预示着“生活年年高”


    春节期间,达斡尔族屯子里还会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如跳舞、打冰球、玩“阿尼卡”。妇女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把自家最好的烟叶分成多份,与奶皮、糕点、冻肉等包在一起,送给亲友长辈。在达斡尔族人看来,烟是待客必不可少的礼物。青年男女在一起跳舞时,姑娘们还要将绣好的烟荷包偷偷送给心爱的人。收到礼物的小伙子兴奋之余,也须为姑娘保密,不得向外人透露他们的恋爱消息。


    正月十六是达斡尔族春节的结束之日。这一天,达斡尔族还有一个有趣的节日习俗:大家互相追逐打闹,争抢往别人脸上抹黑灰。这一天因此又被称为“黑灰日”。这天早晨,青年男女们把家中的锅底黑灰抹在自己脸上、手上,然后跑出家门,见人就往对方的脸上抹灰。屯子里笑声一片,人们奔跑着,涂抹着,欢笑着,场面类似傣族的泼水节。这一天,人们都期望自己的脸上能被别人抹上黑灰,据说黑灰抹得越多,这一年就越有福气,所谓“黑灰多多,福气旺旺”。一天下来,村里的青年男女个个都成了“黑包公”,但却乐此不疲。



    2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