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用了3天炒菜机器人,我报名了烹饪课
    • 梅子-32059 2021-03-06 15:56 15:56
    1588839
    0

    又是被炒菜机器人气哭的一天。

    说好的3分钟一个素菜,10分钟一个肉菜,这都20分钟过去了,我的黄焖鸡还在炒菜机器人里惬意地泡澡,风平浪静。一气之下,全倒在炒锅里手动大火翻炒收汁。

    如果说二次加工拯救了黄焖鸡,那这一锅麻婆豆腐被搅拌成了麻婆豆花就实属大力出奇迹的创意菜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明明没加水,这道酸辣白菜里面的汁水,跟白素贞水漫金山那天一样多,让我恍惚间觉得是否该下几根面条改吃汤面。

    我与炒菜机器人的爱恨情仇,还能再说上三天三夜。明明就是因为矫情,才买了号称专为小仙女发明的省时省力健康无油烟的炒菜机器人,谁承想它比我还矫情。下定决心修炼烹饪,还是靠一口炒锅走江湖靠谱。

    不会炒菜的洗衣机不是好的炒菜机器人

    近几年,厨房小家电的海洋浪潮汹涌,早餐机、榨汁机、面包机、家用炒菜机器人等争相成了年轻人的“桌上宾”。其中,带有明显“黑科技”属性的炒菜机器人愈发受到青睐。

    2020年京东双十一数据显示,炒菜机器人累计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到了2021年,根据苏宁易购春节销售数据显示,7天假期,智能厨房小家电销售增长170%,其中炒菜机器人格外受追捧。

    家用炒菜机器人(又名炒菜机、烹饪机)究竟是何方神圣?

    (图源知乎)

    (图源百度知道)

    在好奇心爆棚的孩童时代,看着快速旋转的洗衣机,总想知道如果用它来做饭会是怎样的情景。

    炒菜机器人的出现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圆形容器中搭配一根搅拌棒,凭借着与洗衣机雷同的可选择转速、可选择温度、可选择时长的组合程序,实现不同的翻炒速度、火候和时间的组合,据说能烹饪出高达上百道涵盖八大菜系的菜肴。

    不仅功能类似,连造型也相近。炒菜机器人基本可以分为平躺式和站立式两种,对应洗衣机的波轮式和滚筒式。

    据介绍,人们只需选择程序、按照菜谱备料并投放即可,傻瓜式操作,剩下的全部交给炒菜机器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既解放了双手省时省力,又完美避免了飞溅的热油和呛人的油烟。

    炒菜机器人的广告中如果有人物,那一定是一位精致优雅的女性,在惬意地享受着被炒菜机器人救赎的闲暇。就像洗衣机真的使人获得解放一般,我们对炒菜机器人也有相同的期待。

    然而,“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做饭养家”可能只是炒菜机器人打造出的梦境。

    矫情小家电第一名

    粉红色的泡泡终是被戳破了。

    用炒菜机器人的第一天,我从家附近的超市配齐了食材和调料,按照要求切丝切块切丁切末,拿着电子厨房秤以克为单位小心翼翼备料,交给炒菜机器人,然后貌美如花地享用。

    用炒菜机器人的第二天,想换换口味又懒得重新买菜,我随意搭配了冰箱里的食材,自作聪明地选择了烹饪程序,结果一个荤菜焦香四溢,一个素菜和搅拌棒团团缠绕,尚且能入口,我勉强貌美如花地享用。

    用炒菜机器人的第三天,因为想吃的菜需要复杂的预制步骤,只好大动干戈开火上锅烹饪。炒菜机器人也不能闲着,就交给它一个简单的干锅土豆片吧。好家伙,可能是土豆放多了卡住了搅拌棒,土豆真的干在了锅上。干锅菜,费锅还费指甲,花了半个小时都没洗干净机器人。这次不仅不能貌美如花,简直怒发冲冠。

    你都叫“机器人”了,为什么还不能自己好好做饭?

    只会炒菜——你需要的不是炒菜机器人,而是机器人

    用了炒菜机器人才发现,做饭最让人筋疲力尽的环节其实在于买菜、洗菜、择菜、切菜和洗碗,这些步骤炒菜机器人统统帮不上忙。反而是相对最省事的炒菜环节,它才姗姗来迟。

    备菜环节最短也要半小时,何必还在乎那翻炒的5分钟?动辄上千元的设备,仿佛只买了一个会加热的搅拌机?我愈发认清了一个事实,科技可能会拯救懒人,但绝不是最懒的那部分人。

    不过,对没有那么懒惰的厨房小白和向往自煮生活却厌恶油烟的小仙女而言,炒菜机器人确实解决了做饭最大的痛点——满面油光烟火色却换来一顿难以下咽的黑暗料理。毕竟炒菜才是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科技只解决需要精密计算或长久经验的核心问题。

    只认死理——人是活的,可机器是死的

    炒菜机器人可能是最死板的小家电,它有许多需要避开的禁忌。例如,炒太软的食材容易碎,炒水分太多的食材容易变成熬煮,炒长叶子菜容易缠绕搅拌棒,炒尺寸太大的食材容易卡住搅拌棒,炒太大量的菜电机转不动,甚至锅盖都合不上。

    所有需要复杂步骤的菜肴几乎都被它拒之门外,什么先焯水再红烧,先炸再蒸,除非买两台搭配联动,否则都需耗费人力和时间,远非傻瓜式操作可以实现。

    更重要的是,因为预制了程序在里面,炒菜机器人能够把菜炒熟、炒美味的前提是,人们需要按照菜谱上面的食材重量配菜,切莫随心所欲。“差不多就行了”在炒菜机器人这里绝对行不通。

    很多厨房老手在做饭的时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火大了就加点水,汁多了就转大火收,不好熟的食材加盖多闷一会,咸了加点醋,甜了加点盐,一番尝试和补救,总能对付出一桌好菜。

    然而炒菜机器人可只会按程序走,标准化是它唯一的追求,不给人们转圜调试的空间,对与错在投入食材的刹那间就已经命定。

    只图方便——我的菜失去灵魂了

    炒菜机器人确实解决了“满面红光、热火朝天”的问题,然而“满面红光、热火朝天”有多重的含义,并非只是人们避之不及的不适感,它也意味着一种热闹的气氛,一种烟火气和生活的质感。

    人工炒制菜肴中的“锅气”和人们对其投入的“情感”,并非玄之又玄,老道的食客总是能尝出其中的奥妙。

    炒菜机器人对便捷的追求,让“厨艺”的概念消失了,毕竟只打了个下手,很难再宣称这是我“做”的菜,连发朋友圈显摆都觉得底气不足了。

    更重要的是,“厨艺”的消失,带走了个性和创意。除了作为各家独门绝技的私房菜,历史上很多菜肴的发明都源于突发奇想。

    例如关于热干面的发明,早期并无过油面拌芝麻酱的做法,相传一次意外使碱面与芝麻油相遇,面摊主意外经过香油铺子时灵机一动,芝麻酱与过油的碱面又相遇了,成就了一段早餐伴侣佳话。

    人们对多元、美味菜肴的追求,以及中国本身复杂且厚重的烹饪文化,都使人们对炒菜这件事抱有远多于果腹糊口的需求,似乎炒菜这件事太高级,只有人类才能做好。

    为什么厨房小家电看起来总有点“鸡肋”?

    厨房小家电总是凭借着精巧的设计和科技感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贩卖着一种便捷、品质、惬意的生活方式。然而很多网红厨房小家电,用不过几日便成为了摆设或遭到闲鱼伺候,缘何?

    生活并不一定会因为消费某物而变得更好,被贩卖的生活方式,购买≠拥有。

    就像早餐机,它的鸡肋在于,被“多睡几分钟”和“手忙脚乱出门赶车”交替袭击的年轻人,恐怕根本没有早晨,甚至都没有早餐。

    不过好在早餐机早餐指望不上,周末倒是可以不辞辛苦不计时间做个热压吐司下午茶,最不济它还有颜值撑着,美貌多少能治愈一些不如意。

    科技产品可能解决了一个痛点,但它会提醒人们,还有更多的痛点待解决,方便并不会立即到来。

    就像便携式榨汁机,它的鸡肋在于,制造维生素与纤维素炸弹的机器有了,但切成大小合宜的水果哪里来?切水果的刀具也要随身携带吗?夏天要如何携带水果才能保证新鲜?用过的榨汁机要如何便捷地找到水源清洗?

    单单方便了一个环节,却让人意识到还有更多的不方便存在,没有配套的解决方案,鸡肋的章当然被狠狠盖了下去。

    科技产品在解决一个痛点的同时,却制造了更多的痛点,总要牺牲些什么才能换来方便,年轻人选择拒绝。

    就像炒菜机器人,它的鸡肋在于,它替代人们完成翻炒环节的同时,却对食材的选择、搭配、处理都提出了额外的要求。

    以往可以随意切切和搭配的食材,在炒菜机器人眼中都不合规矩,炒菜的便捷是以牺牲备菜的便捷作为代价,简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机器果然还是不够聪明。

    在消费社会里,到底是我们对科技期待太多,还是科技对人们的理解太少?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