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李静:​寻味斗门
    • 落叶随风-24894 2021-03-09 10:11 10:11
    1588568
    0


    寻味斗门
    李静

    斗门地处珠江出海口,河网密布,背靠苍翠连亘的黄杨山,有山有水,风光旖旎;咸淡水交汇之处,物产丰富:泥鱼、沙虾、蟛蜞、蜂蛹、禾虫、重壳蟹、黄沙蚬……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按节令接踵而来,风味独特,经过善于就地取材的斗门乡人之手,立即变成了一道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色香味俱全,引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禾虫酱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祖母用禾虫腌制的禾虫酱,独特的味道难以让人忘怀。
    禾虫酱闻之虽臭然食之甚香,此乃吾家老祖母原话,然多年未得一尝,不知其真伪。祖母每每提起,眉在笑,眼放光,一脸心驰神往,勾起我对禾虫酱的期待。
    我小时候家贫如洗,整天饥肠辘辘,每日外出游玩必到野外觅食。春吮花蜜,夏尝山果,秋掏蜂窝,冬砍甘蔗,一年四季,样样新鲜,滋味各异,一众孩童乐此不疲。
    斗门河网密布,出产禾虫。禾虫乃大自然赐予斗门人一年一造之美食,因不能常得,故甚为珍贵。中秋前后一个月,禾虫正当造。据说以前我们村口的白石湖一带的河涌就能捞到禾虫。夜色降临,禾虫纷纷出游,蜂拥而至,密密麻麻,颇为壮观,河边早已有等待的人群,家家户户都拿出捕捞工具,河滩水浅,虫多易捞,以木桶盛之,以小艇载之,一路欢声笑语。


    这些黄绿相间的小虫子需当天吃才鲜美,过夜则吸水过多,或爆浆,味道差矣。然丰收之年,禾虫甚多,一天吃不完,怎么办?那时没有电冰箱,其实放在冰箱里也就不新鲜了。可办法总比困难多,做成禾虫酱、腌咸禾虫、晒禾虫干等各式各样的禾虫制品储藏起来,可以吃好久。后因上洲村修堤坝,修路,无形中海水被拦截,无海水入李屋村,白石湖之禾虫从此绝迹。老一辈讲起当年禾虫造的盛况还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
    记得那年中秋节,住在涌口的亲戚送来了一大桶禾虫,个头细小,颜色鲜嫩,密密麻麻,新鲜生猛。那时祖父祖母尚在,祖父厨艺精湛,祭出一虫三味绝活:砂锅焗禾虫,炒禾虫,花生猪肉焖禾虫。铁锅吱吱作响,禾虫独有的鲜香味从锅盖的逢里钻出来。那个香气就很解馋,大家终于可以开荤大快朵颐,吃得欢天喜地的。这是新鲜禾虫的吃法,而我念念不忘禾虫酱,便央祖母制作。


    但见祖母把禾虫倒进大木盆里,洗净沥干,放进干净小瓦罐内,一层禾虫,一层盐,后以花生油封之,上盖,存放。我以为大功告成,明天即可品尝。
    到了第二天午饭的时候,饭桌上没有禾虫酱,我以为祖母忘了。可是到了晚饭的时候还是没有,就问起这事,她笑了,原来禾虫酱还没有做好,要等些日子,腌了一段时间后还要晒太阳。于是在每个有太阳的午后,大院的人个个都在午睡,只见纤瘦的祖母把瓦罐抱出来,以玻璃盖口,坐在门外看着,防止猫儿偷吃。这时,一股臭味钻出来,发酵的禾虫实在臭,远远就能闻到。我担心这么臭,是不是已经坏了,还能吃吗?祖母却说无妨。现在想来,长沙的臭豆腐也是这样闻着臭,吃着香。
    这罐禾虫酱不知道晒了多少天太阳,我已不惦记了。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发现饭桌上有了一小碟气味诡异的酱,褐色,依稀还看到禾虫的身影,我有点迟疑不敢下箸,而且这气味确实难闻,祖母说:“这就是禾虫酱啦,拌饭好吃着呢。”她夹了一箸放我碗里,果然,咸香馥郁,绵长回甘,从未尝过如此美味,比起祖父拿手绝活“禾虫三味”却另有一番风味,它不起眼,不好闻,但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味道美!
    祖母故去后,家里再也没有人会做禾虫酱,禾虫酱成了我记忆深处难忘的美味,想起它就想起慈爱的祖母,就想起我那远逝的童年岁月,想起我那可爱的故乡。


    三黎鱼

    三黎鱼是斗门人爱吃的一种鱼,可在斗门不同乡村有不同的做法,几乎一看桌上的三黎鱼就可以猜出厨师是哪个村的,你说神奇不神奇。譬如,乾务镇一带喜欢苦瓜焖三黎鱼,莲洲镇一带喜欢用姜清蒸盐腌一夜的三黎鱼,美其名曰“一夜情三黎鱼”,而斗门镇这一带喜欢火腩蒜头焖三黎鱼。
    其实,三黎鱼并不是斗门特产,在斗门市面上卖的都是冰鲜鱼,但只要挑到够大的就有发挥的空间。这鱼可蒸可煮可煎还可焖苦瓜。父亲常说选一条三斤的大鱼,焖上三小时才好吃,我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三黎鱼,不知有何奥秘之处。
    父亲退休后最喜欢在生日的时候请我们吃他炮制的三黎鱼。那是夏初的日子,三黎鱼最为肥美,民间也有春鳊秋鲤夏三黎的说法。


    那一年他刚退休,生日时居然买到了一条两斤八两的大三黎鱼,很高兴,连说接近三斤可要焖三小时。那是我第一次吃他做的三黎鱼,退休前他很少下厨,只在春节这些大节日才会下厨做菜。退休后成了家中的主厨。他很有做菜的天赋,大约是遗传了祖父的厨艺。
    我好奇,这条三黎鱼怎么煮,为什么要煮三个小时。主动进厨房做他的下手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父女两人边干边聊,我负责剥蒜皮,他在挖鱼鳃:“斗门人煮三黎鱼,不打鳞,不开肚,只挖腮。蒜头,肥腩肉一起焖,有火腩肉就更好。”油锅响起,鱼下锅,然后放肥肉蒜头。肥肉出油快,又能去鱼腥还能提高鱼肉的甘香,烈火滚油吱吱作响,片片鱼鳞应声而起,两边一翻,整条鱼由青灰顿变金黄,放上酱油、片糖、水,开始三小时的焖鱼。鱼香味渐渐从厨房飘出,越来越浓。焖成后,蒜已成泥,肥肉已去油腻,甘美绵软,汁浓味厚。


    生日宴的主菜就是这一道焖了三小时的三黎鱼,鱼鳞已软,鱼肉鲜嫩,就着浓汁,和着蒜泥,多层次的味道刺激味蕾,甘香鲜美,无法述之以文字。大家都争着一尝为快,父亲也毫不保留,把制作方法细细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为什么不挖鱼肠,不去鱼鳞,为什么焖这么久,原来都是有理由的,能去腥味还带出鱼肉的香味,前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煮法,代代相传。他见大家喜欢他做的菜,不禁自夸这是最正宗的斗门风味,只有斗门人才这么煮三黎鱼。之后这道菜就成了他生日时家庭聚餐的主菜,有时买不到一条三斤的大鱼,他就买两条一斤多的,加起来也是三斤,只是煮的时间略短,亲戚也喜欢吃这个菜。老人家对家庭聚餐十分重视,只要大家说喜欢吃,无论多辛苦,跑几个市场买菜,也要做给我们吃。


    说实在的,我在酒楼、饭店也吃过好几回三黎鱼,都是挖腮去鳞开肚清理干净内脏后,有姜蓉清蒸的,有香煎的,也有配苦瓜一起焖的,做法不同,味道自然也不一样,但这样做都带着鱼腥味。然而最能勾起我食欲的是父亲的做法,焖出了三黎鱼独有的醇厚味道。
    这几年每到夏初,我学着他的方法做一道火腩蒜头焖三黎鱼,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只是父亲再也不回来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对美味的追寻乃人之天性,古今无异,古人云:“食色性也”。斗门物产如此丰富,可入食材的范围之广,民间能人巧匠之多,对美食的执着追求,以致形成一处乡村一种味道,人们常说食物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寻找家乡的美食,何尝不是想一吃解乡愁呢?

    1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