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每年只要是清明节一到,气温就会快速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我国古历法中,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节这天有很多民间习俗和风俗讲究,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清明节扫墓的”四不、二要、一吃“。
所谓四不指的就是:一不穿艳装,二不动贡品,三不乱言语、四不烧二纸。
一不穿艳装
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上坟的重要日子,是后辈子孙对已故先辈们的追思,本身就是一件肃穆的事情,所以非常忌讳在这个日子里穿过于鲜艳的衣服。
我国古人认为,清明节的穿衣打扮应该肃静淡雅,这样才能显示出后辈子孙对于已故先辈们的尊重。如果衣服颜色鲜艳、打扮过于个性去扫墓上坟,那么就会显得态度过于轻佻,
二不动贡品
清明节扫墓上坟该怎么做呢?重点做两点:一是清理坟墓周边杂草;二是磕头祭祀缅怀,摆放鲜花贡品。
贡品指的就是一些小点心、水果等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在我国古代,贡品是不允许活着的人去随意摆弄、偷吃的,如果偷吃则意味着不尊重且不吉利,到如今,有些上年纪的老人还会吓唬家里的小孩子说贡品吃了会肚子疼。
三不乱言语
清明节扫墓上坟是一个庄严肃穆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缅怀先祖,感恩承志,所以非常忌讳在这一天胡言乱语,如果在逝者坟前胡言乱语,是对先人大不敬的表现。
四不烧二纸
俗话说“一天不烧二纸。”
就是说同一座坟不能一天烧两次纸,清明节是庄重肃穆的祭祖节日,上坟应该兄弟姐妹一起去上坟祭奠。如果后人单独上坟,你祭你的,我拜我的,就意味着亲人之间不和睦,这也是先人不想看到的。
所谓二要指的就是:一要祭祀扫墓,二要踏春放风筝。
一要祭祀扫墓
清明祭祀扫墓,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叫“墓祭”,意味着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二要踏春放风筝
欧阳修说“清明上巳西湖好, 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范成大在《清明日狸渡道中》写"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我国古人有清明节踏春放风筝的习俗,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所谓一吃指的就是:吃青团。
吃青团的习俗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较多,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
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当然了,清明节还有很多的习俗,而且各个地方也有其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你还知道哪些呢?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我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文食肆】,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转发及关注
会经常与大家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