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24户中产凑1.5亿,自建一个美极了的小村庄,一起抱团养老
    • 哥是农村人(牟林)17323759842 2021-08-26 08:19 08:19
    1954372
    0


    每个人都会到达人生的下半场,或早或晚都会面临养老问题。选择如何老去,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命题。

    养老院给人的感觉太冰冷,而想靠孩子养老显然也不现实,毕竟他们是整个社会压力最大的群体。

    今天,小编想分享另一种选择,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最理想的老去方式。


    今天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台湾北部的一座“现代桃花源”。


    24户中产,集资1.5亿人民币,买下8000平米的荒地,打造了一座特殊的村落。



    他们说:“退休后不是在家里等死,而是要展开生命的另一段里程,跟可以相谈的朋友们住在一起,这样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24户中产的共享社区

    在台湾北部的一处山区里,车子沿着小路缓缓开进一个客家小镇,再往里一点的坡地上,有一片全石头打造的生态聚落,隐密、低调,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这里是窝村,占地8000平米的土地上,有农地、有溪流、有住宅、有山门。

    2011年,24户中产决定集资1.5亿元,共同打造一个特殊的“村落”。


    他们中有企业家、建筑师、医师、外商高管等,他们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博士学位。


    对他们而言,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住在同一个聚落里,是余生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建筑师何传新
     
    建筑师何传新是窝村重要的建造者,也是发起人之一。


    按照开发商的思维,房子盖得越高越大,占据的空间越多越好,但何传新并不这么认为。


    就像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他将住宅建在坡地上,整个村落没有“C位”,24栋住宅分成4排,每一栋都有自己的特点。


    最上面一排的房子可以俯瞰全村,第二、三排夹在中间,有被邻里照看的安全感,第四排则面对农园,视野最广,看出去都是农园绿地。


    每一栋房子都对应着一个节气:白露、清明、芒种……

    院子里各自种着一棵守护之树,一推开窗,就是满目的苍翠。




    何传新把将近一半的土地规划成农园种植作物,过去用来灌溉的古圳渠道、老木桥都被保留下来。


    何传新说:“整个村其实就像一栋房子,24个人一起打造,要实现的是古聚落的理想,溪里有鱼可以垂钓、菜地里可以种吃的,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



    Kevin家在住宅区的第二排,从前院进门后,一楼是客厅。


    房子沿着坡度盖,所以往上是卧房和私人空间,往下则是餐厅和后院。


    为了方便就读音乐班的孩子们练习,Kevin在下楼梯的转角处摆了古典钢琴和木琴,其余空间规划了中岛式厨房和餐厅。

    邻居们在Kevin家做饭


    在Kevin看来,厨房是家的核心,吃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Kevin的院子里种了一棵土芭乐。


    每到果实成熟,Kevin一家就会把它摘下来打成果汁。


    遇到梅子盛产的季节,夫妻俩还会一起酿酒和邻居分享。


    住在“小满”的周姐打开窗户就能和Kevin对话

    平时吃饭,和Kevin家一墙之隔、住在“秋分”里的游姐,还不到饭点,就会在群里问村民们:“要不要一起吃?” 

    或是直接和Kevin一家“喊话”,说自己已经把食材处理好了,一会拿去Kevin家里煮。


    另一户住在“小满”的周姐一听到大伙喊吃饭,就会兴冲冲地开菜单,等不及大显身手一番,甚至干脆提着鞋翻过围篱,直接从后院进到Kevin家。


    Kevin说,他甚至忘了自家大门钥匙放在哪里。



    Kevin到游姐家喝茶聊天

    每位住户之间都互相信任,有时出国好几天都不锁门,10年来村子没发生过窃案。


    窝村刚建好的时候,住户们每人出2000万到3000万元台币不等(约600万元人民币),10年过去了,如今一栋住宅已经涨到千万人民币。


    Kevin说:“基本上我应该是不会卖这个房子,因为我觉得这里已经很好,也不需要一直去追逐什么更好的。就像车子一样,你追求不完的,应该要思考的是怎么去跟房子连接,怎么去生活,能够住在这里是一件很超值的事。”

    打造一个百年老村



    设计窝村时,何传新首先想的是住宅和土地要怎么分布,也要克服自然环境潮湿的问题。


    住宅的排风管能自然换气

    设计排风管时,他借助外部的风力让管内形成低压,引导底部气流上升排出,达到自然换气通风的效果。

    他在每栋住宅屋顶上,都安装了一个凹槽,用来收集雨水,每一户的排水沟相互连结,把回收的雨水集中用来喷洒园区绿植。


    与一般住宅区内的柏油地面不同,窝村使用的是“固绿格”。格子外围很坚硬,但中间有孔洞可以让草皮生长,看上去也是绿油油的。



    何传新说:“透水性很重要,让土地可以呼吸,下雨的时候,水可以滋养土地,不下雨的时候露水也会渗透进土地。”

    村子里的绿化和水可以调节气温,每到夏天,整个村子的气温要比外面低了2到3摄氏度。


    除了保留原有的60棵老树,村里另外移植了100多棵大树进来:“看到大榕树,你就感觉回到家了,保安看到有人过来,会在榕树下等你,跟你打招呼。

    他们还保留了很多其他的树种,这样昆虫会回来、鸟类也会回来,这里也有猫头鹰。


    村子里搭建的树屋

    他在村里3棵老榕树上搭建了树屋,平时小朋友会在这里探险,大人偶尔会在这里举办简单的餐会、茶会。


    这里成了连接大人和小孩之间情感的地方,小朋友们长大回想起来,应该也会是不错的回忆。

    村里还搭起了几个老灶,都可以正常使用。


    天气好的时候,村民们从果园里摘来桑椹、从菜园里拔点菜,就在这里烤地瓜、玉米,一起喝茶、咖啡,分享自制果酱,小朋友则在草地上追逐游戏。

    村里还搭起了几个老灶,都可以正常使用。天气好的时候,村民们从果园里摘来桑椹、从菜园里拔点菜,就在这里烤地瓜、玉米,一起喝茶、咖啡,分享自制果酱,小朋友则在草地上追逐游戏。

    每一户都有一盏专属的电子灯笼

    为了避免过度的光照,村子里没有路灯,车道两旁只设计了贴近草坪的微弱光源,住户晚上出门提着电子灯笼,边散步还能走到邻居家串门。


    抱团养老,开启另一段生命里程 


    这些村民们,一起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喝茶、耕种、一起煮饭、打麻将。


    孩子在村里自由奔跑,相约打球、玩水、骑单车,从不攀比谁家有钱,而是比谁更懂生活。




    每一家的孩子们都彼此认识,一到村子就开始结伴玩耍,一会儿在车道上拉起网绳打羽毛球、一会儿在树上绑秋千、一会儿又拿着木棍切磋“功夫”,自由地在整个村子里疯跑。



    “我现在大概52岁,已经开始在想,要怎么样终老?不是退休后在家里等死,而是退休后你开始展开另外一个生命的里程,跟你可以相谈的朋友们住在一起。


    这个村子,就是我们花4年时间打造的最好的聚落。



    人们都渴望年轻,但没人会永远不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无可回避的现实。虽然我们无法选择不老去,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老去。

    当我们老了,邀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搬到一个地方住在一起,喝茶,种树,养花,散步,谈天……


    这样想想,老去似乎也并不可怕。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一条、 农场主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注明!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0
    赏礼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