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巧俏: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1218083
    0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靳巧俏(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1级法学硕士研究生)

     

    何其有幸!当自己刚进入读研阶段,对未来的一切迷惘不知所措时,有机会从宋才发教授的课堂上讨到了方法、觅到了方向、打开了通往学术科研的大门。

    宋才发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大咖”级人物。宋教授既是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也是我们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我在课前对其便有所耳闻,心中对这位“神秘嘉宾”的课堂满是好奇与期待,结果真的发现了惊人之喜!宋才发教授头发些许花白、身板挺拔、嗓音洪亮而有力,一口浓重的湖北口音,眼神中透露出心底的阳光、底气与坚定。最让我们这些孩子敬佩的——这位年近七十的老教授,全程达四小时站在讲台上讲课,不但中间不休息,而且从未发觉他有疲倦之态,始终是形、神、气兼具!可谓之屹立千年不老松!对此,宋教授在课后回答我们时说过:“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老师也要有老师的样子,老师站着讲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宋教授的标杆精神贯穿所讲授的六次课程始终,这一点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也是我对宋教授的最初印象。走进宋教授的课程你会发现干货满满,他将几十年对做人、治学的感悟高度总结凝练,并通过六次课倾囊相授。课程结束时,心中萌生强烈的意犹未尽之感。宋教授的授课内容不仅关乎做好文,亦关乎做好人,更关乎对人生未来方向性的指引。

    明方向,不畏难。宋教授在授课时谈到从小学至大学阶段,学生处于“拿着口袋装知识”的时期,老师以“灌输式教育”为特点;读研阶段则处于“母鸡带着小鸡找知识”的时期,老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知识的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唾手可得,需要自己在调研中去寻找、去思考、去发现。宋教授讲到“学术很难,但正是难才有价值,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一根筋地将其做到底,这往往就是能力的提高点。”我们要逐渐培养自己迎难而上的精神,像宋教授一样苦中有乐、苦中求乐、先苦后乐。

    有恒心,做到底。“做事要有恒心,遇到一点困难怕什么?”宋教授反问道。在读书做学问上要容许失败、大胆实践,不要过分纠结于过去的失败,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中去,理性地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宋教授的授课不乏我们成长路上所需的精神食粮,但感动、心动之余,更重要的是再一次行动。宋教授第一堂课就旗帜鲜明地说:“每天的太阳都是鲜亮的,理论永远是灰色的”。换言之,不只是因为理论的正确才适用于实践,而是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知道是正确的。宋教授在课堂举例时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为例子。他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就因为它适应了当时欧洲工人运动的需要,在欧洲工人运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运动中得到检验,证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而真理再伟大,也突破不了它属于理论的范畴,凡是理论的东西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昨天的真理是接受昨天实践检验的结果,今天的真理是接受今天实践检验的结果,明天还有明天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接受实践检验,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此观点一出,我们眼前一亮,刷新了原有的认知。以前只知道实践的第一性,忽略了实践与认知的内在联系,宋教授的话语打开了我们研究问题的新思路。凡是过往皆为历史,只有实践永远是鲜活的,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读书做学问必须时刻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恒心,做到底。

    读书做学问,力求日进有功。宋教授在讲课时说到,毛主席将青年人比喻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国家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宋教授勉励我们要把时间用紧,多读书、多思考问题。鼓励我们青年人尝试与书籍“谈恋爱”,与读书做学问建立深厚感情,努力做到读、问、思、研相结合。读书时要兼备“五心”:恒心、向心、疑心、恒心、慧心,讲求循序渐进,日进有功。诚然,尽管自古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也不是字字都似黄金,句句皆如美玉。读书不能流于形式,尤其不能盲从,要入眼、入脑、入心。一方面,不仅要认得书页上的有字之书,更要读懂书页背后的无字之理。另一方面,要坚持用辩证的、科学的态度去思考书上的含义。宋教授对此解释道:书都是由人写的,人在写书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影响,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强调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理性的、批判得思维方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心中要时刻牢记宋教授的教诲——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圣人、只惟真理。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深厚科学底蕴的、头脑清醒的、品德高尚的明白人。宋教授时常讲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八小时之内,而在八小时之外。宋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做到晚上十二点睡次日五点起,在他看来时间是最基本的保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时间做基础,何来学术上的硕果累累?宋教授给我们讲了《两个空布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想站立起来,首先肚子里要有货,需要不断地向空布袋里装知识。宋老师闲聊时说自己是个不聪明的人,做事往往不找捷径、“一根筋”,习惯采用自己熟悉的笨方法,有些方法看似很笨,但是很方便、很管用。现在回头来看、回过头来想,宋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聪明”的“一根筋”精神,加之日复一日地坚持,最终换来他的累累硕果。读书做学问力求日进有功,宋老师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所谓“大智若愚”大概就是如此!宋教授鼓励我们做学问要先当“快手”,后当“高手”,最后成就为一把科研的“好手”。宋教授讲课的名言警句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当一条路走到尽头似乎再也没有出路的时候,不如往天上看看,天上有飞鸟,于是人们发明了飞机;不如往两边的水里看看,水里有鱼,于是人们发明了轮船,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通俗易懂,但是这文字背后的力量却如一盏明灯,时刻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奔波于科研路上的莘莘学子们。

    最后,我想对我们敬爱的宋才发教授道一声感谢:感谢老师每一次课的精心准备,每一句话的真诚相待,每一个主题的倾囊相授。您就是我们晚辈们的标杆儿,向您致敬!多年之后,我也会时不时地感慨:此生有幸听过宋老师的课,做过宋老师的学生,您的言传身教将会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编辑:王峰



    1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江苏省盐城市乡村发展网
        圈内贴子2111
    • 应用圈子成员189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