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刚刚结束的2022年暑期,福建农林大学组建校、院两级重点社会实践队231支,到八闽大地开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粮食安全、志愿服务等7个重点、12个专项的实践活动,形成《金山青年》简报特刊18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95份。
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助农是福建整合多方资源,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践行“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嘱托,针对福建人多地少、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的特点,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现代农业,为全方位推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十年来,福建持续加大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农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基础原创研究取得突破。首次公布的甘蔗基因组成为全球第一个组装到染色体水平的同源多倍体基因组。首次完成感染凡纳滨对虾镰刀真菌基因组图谱构建,对双斑东方鲀等开展全基因组测序;成功完成木麻黄基因组组装与测序。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转录组扩增和单细胞基因组分析技术,开展水稻、玉米、大豆、茶树、甘蔗、番木瓜、大黄鱼、鲍鱼等动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基因组组装与注释、重要代谢产物合成分解调控机理等研究。
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在农业良种选育、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动植物疫病防控、海洋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等全产业链技术取得突破。“圣泽901”白羽肉鸡新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水禽新发疫病病原学研究位居全国前列;研制出石斑鱼病原菌灭活疫苗,免疫保护率可达到90%;海洋微生物开发利用技术国内领先,2个海洋动物抗菌肤产品率先获批进入商业化应用;猪场粪污微生物异位发酵综合利用技术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成果一等奖,粪污处理量占全省40%,并辐射推广南方15个省。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3%。
种业创新与产业化成效显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累计自主选育143个新品种通过品种审定、登记和鉴定,其中农业103个、林业35个、水产5个,在品质、产量、抗性和设施专用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水产、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累计收集鉴定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2800多份,采用常规选育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创制了水稻、辣椒、番茄、甘薯、香菇、蘑菇等作物的优异亲本种质800多份。累计收集保存林业种质资源1809份,优选优良品种(品系、无性系)45个,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杉木第四代种质资源库。
育成的94个水稻品种米质均达到部颁优质二级以上,明轮臻占、福香占两个品种获全国优质稻品种品质鉴评金奖;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年产种子达6000万公斤,面积、产量约占全国的25%,稳居全国首位;设施专用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品种综合性状已达到或超过境外进口同类品种,金针菇农万金8号可替代日本品种,突破了国外菌种垄断;杂交花椰菜、青梗菜蔬菜种子供应量占全国70%;厦门百利、福建意达等种苗公司已成为全国茄果类嫁接苗生产的主要基地,年供应3.6亿多株;厦门大学的“绿盘鲍”和方斑东风螺“海泰1号”获得国审新品种证书,“绿盘鲍”新创产值10亿元。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加强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支持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漳州开发区欧中农业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等5家科研单位引进重大研发机构,以及福州市海洋产业、大黄鱼、茄果类蔬菜、大武夷茶和漳州市食品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发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水产品、畜禽、茶叶、笋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森林食品等重点特色农产品,构建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获批。
加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自2009年以来,针对福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难题,省财政累计投入2亿多元,先后实施了茶叶、蔬菜、水果、食用菌、水稻、生猪、家禽等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据统计,截至目前已选育农业新品种(品系)845个,引进新品种2400多个,研发和配套新装备230多项,集成配套农业绿色节本增效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及种养模式700多项,建立了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200多个,举办各类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15000多期、受训人员达170多万人次,累计节本增效350多亿元。
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迅速发展。近几年来,福建省进一步加大政府统筹力度,积极探索突破部门分割、学科界限和区域隔绝的有效途径,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成立了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建了16个专业联盟,吸引130多家成员单位、650多名专家参与,形成“领导小组+理事会+专业联盟”的工作格局。省林业局指导成立5个创新联盟入选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省海洋与渔业局针对海洋渔业重点领域,指导成立4个创新联盟,共110余家成员单位参与。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实施茶园绿色标准化技术推广项目,整合了省农科院、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安溪铁观音集团等20多家成员单位、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3支服务队,建立30个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应用绿色生产新技术20多万亩。
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坚持产业集聚,创建了1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7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了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培育了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光泽肉鸡等特色产业百亿强县。茶叶、蔬菜、等十个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7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有效发挥了科技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讲座15.8万人次,带动农户培训25万多人次,吸引就近就业130万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不断加快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二十多年来,福建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推力,全省已累计选认科技特派员62369人次,长期深入农村基层一线,手把手培训示范带动创业发展,帮助农村农民摆脱贫困。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779项、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领办、创办、协办的各类经济组织和形成利益共同体共3892个,建立示范基地数量共6104个,制定技术标准数量1230个,建成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57家,带动增收农户7.9万户。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2年以来,全省在农业科技领域共登记技术合同近3000项,成交额5亿余元;科技成果登记500多项。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54家,其中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1家,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省财政每年投入资金支持设区市农科院所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推动省农科院与地方设区市农科院所共建区域农科院分院,打造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示范基地。
以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抓手,福建全省70个农业县、871个乡镇中成立了农技推广机构2056个,拥有县乡农技员8778人,修缮或新建业务用房,配置办公、检验试验等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县乡农技推广站所条件,基本实现了“办公有场所、下乡有保障、服务有手段”。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招收乡镇农技推广紧缺专业定向委培生342名,已招收专升本农技员688名,充实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全省县乡农技员每三年轮训一遍,建设了25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遴选了10万多个示范主体,每年遴选推介农业主推技术1000多项,农技人员直接对接指导服务农户10万户以上,广泛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培训、现场观摩,辐射带动100多万农户,全省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中国农技推广”APP使用率达95%以上,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连续五年荣获农业农村部延伸绩效考评优秀等次。
农业“五新”进村入户进一步加快。组织开展了“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千万行动”“农业专家八闽行”等一系列活动,从全省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选派1000多名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家,下沉到1万多个建制村,走进田间地头,点对点、面对面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加快农业“五新”推广应用,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成果应用在农村产业发展上。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