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文化的视角以及审美意识,早已融入中华文化艺术诸多领域
腾云越洋画中龙
王建南
龙,在远古的中国,代表东方。在中国天下观(东、西、南、北、中)体系中,古九州(先秦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之一的青州代表东方,其“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如今,在山东新泰市博物馆存有一件有趣的收藏——汉四神铜执炉,炉身上部四壁镂刻着传统的四神形象,代表了四方: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易·说卦》中说东方主生,万物所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这七宿形状极似龙形,根据五行理论,又因东方属木,故称青龙。
在东方,龙是祥瑞的象征,不仅位列十二生肖,更是炎黄子孙独特文化的凝聚与积淀,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百态无不有龙文化的烙印,龙文化的视角以及审美意识也早已融入中华文化艺术诸多领域。
南宋(传)陈容《九龙图》卷(局部)
元青花水波云龙缠枝莲花纹大罐
画中龙始于春秋战国
早在大约8000年前,在祭拜神灵的仪式中,龙作为图腾形象开始出现。“中国龙”最原始的样子由简单的线条组合而成,有些类似抽象画。被人们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由一整块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完整无缺,呈现出非常独特的“C”字形,佐证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存在。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龙是“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兽。这一概念的形成正是源自与龙相关的玉器,它们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成为这里的先民祭天祈雨、沟通天地的圣物。众所周知,降雨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随着农耕成为红山先民主要生产方式,祈求风调雨顺自然而然演变为原始信仰祭祀典礼中的核心内涵。与龙相关的各式玉器作为“圣器”,承担了红山文化“求雨”仪式的重任,同时也为后世神话故事中龙“施云布雨”的神职播下传说的种子。
而真正在画布上出现龙的形象,已步入春秋战国时期。湖南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图》是迄今发现最早在丝织物上有龙的画作。图中贵族妇女身穿曲裾深衣,侧身向左作合掌祈祷状,她的前上方有腾龙和舞凤。如果细看,此龙只有一爪,因此曾有学者认为是夔(龙的早期形态)。
秦统一天下,旋即为汉所取代。中国人画龙的历史也进入两汉画像石的时代。西汉虽然造出了纸,至东汉得以改进,但并没有普及,因此,汉时的绘画还没有独立发展,多是依附于建筑和工艺品上,利用石头和砖头施展绘画的特长,在当时形成了一种风气。从内容上看,画像石所表现的几乎无所不包,不但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面貌,而且表现出一个想象奇异的神话世界——“青龙与蟾蜍”讲述了春秋战国时“路轼怒蛙”的故事,越王勾践路逢怒蛙(蟾蜍),在车上凭轼(扶手用的横木)致敬,以赞其勇。
经过两汉,步入隋唐,龙的形象趋向定型化,最迟至唐玄宗时期,龙的形象已相当接近后世历代之龙。1975年,西安南郊草场坡(唐长安城永乐坊东南角)出土的一件铁质通体鎏金龙形器物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器物上,此龙前爪抓地,后爪腾空,跃动中彰显飘逸之美。唐玄宗时期,此处为宰相张说的宅邸。可见在唐代,龙题材并非帝王专属。
真正规定龙乃皇室专用的时代或自宋始,画龙也在这个时期受到了皇权的高度重视。同时,宋代的艺术受到理学的影响,宋人对前代的各种龙形象作了总结归纳,提出了完整的画龙规范,由鹿角、驼头、蛇颈、鱼鳞、鹰爪、虎掌、牛耳综合而成。
南宋有位画龙圣手
十二生肖中,龙无疑是最特殊的那一个。无人见过其真实样貌,可它偏偏活灵活现地存留于每个人心里。这得归功于历代画师逐渐确立了其形态范式。
世人皆晓《洛神赋图》,而对于画家顾恺之亦擅绘龙知之不多。若细观此画,可见洛神端坐于云车之上,云车之前有六龙并驾齐驱拉车奔行云中。南北朝的张僧繇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画龙大师,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形态逼真,却不给龙点眼睛。待画完眼睛,龙旋即飞天而去。“画龙点睛”的成语从此流传至今。
不过,若论真正的画龙“专业户”,还得及至宋代。文献记载,北宋宫廷画家董羽尤擅画龙,他对画龙艺术最突出的贡献,是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画龙理论《画龙辑议》,他认为画龙务要传神:画龙者,得神气之道也……所以上飞于天,晦隔层云,下潜于渊,深入无底,人不可得而见也。
至南宋,画家陈容更是将绘画里的龙形象推至顶峰。陈容,字公储,号所翁,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考中进士,曾做过福建莆田太守。史书记载,其“善画水龙,得变化隐显之状,罕作具体,多写龙头”。元代著名书画鉴赏家汤垕记录了当时流传的陈容作画情状——他先在纸上铺就大量浓墨,随后含一口水,喷到画上,营造雾气。有时他醉后大喊大叫,兴之所至,便拽下头巾,蘸上墨汁,涂涂抹抹,最后用笔收拾一下。如此看来,陈容颇有魏晋名士范儿,创作起来无拘无束,如醉如痴。在中国美术史上,“所翁龙”成为后人画龙的典范,尤其受到明清以来画家们的追捧。几百年来,凡有龙图案的绘画作品绝大部分系仿效陈容。
2017年,在纽约佳士得“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专场中,陈容《六龙图》以4350万美元(约合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落槌,堪称史上最贵的“龙”。图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毫不掩饰对于这幅画的喜爱。实际上乾隆还收藏有多件陈容作品,其中一幅就是大名鼎鼎、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九龙图》,其描绘了九条置于山石、云雾之中的龙。或攀伏山岩之上,怒目圆睁;或浮游于云空之中,雷电云雾掩映,形态各异,气势雄壮。
中国美术馆同样收藏有一件陈容画作《云龙图》——浓滚漫卷的云天之中,疾速钻出一龙头,并瞬间定格,龙首高仰,须目怒张。画家以泼墨写意的笔调表现周遭云气,龙身在云雾中或隐或现,更显灵动非凡,意在彰显神龙凌驾于九重天外耕云布雨、广施恩泽、造福于民的神力,及其出入山河、腾天潜渊、遨游天际的磅礴之势。
“瓷龙”展现明清帝王意象
自南宋之后,龙不仅在纸绢上继续繁衍,而且完全冲出了这个界限,在最为广阔的实用美术领域里遨游。
在皇家的建筑、家具、生活用品、服饰、祭祀仪礼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龙的身影。龙的形象越来越具有专属性,逐渐成为代表皇权的符号。元以后,至明清时期,龙开始彻底与帝王绑定,成为皇家御用形象,龙的地位变得更加显赫。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烧造而成的九龙壁至今仍屹立于紫禁城宁寿宫皇极门外。
龙的形象几乎遍布于皇家所用的所有器物之上。
以我们最为熟悉的瓷器为例。明清两代瓷器上龙的形象足以形成一个帝王意象系列。明代永宣两朝瓷器上的龙纹最为凶猛,后面逐渐走向优美,龙以一种亲和之态游戏于日月山川,宫廷与民间。到了明末崇祯时期,尽管宫廷用器上的龙还是张牙舞爪的派头,但已显疲惫羸弱之态。
进入清代的康熙时期,龙再次显出威猛刚劲的姿态,折射出康熙朝蒸蒸日上的国力。而进入乾隆朝,龙的姿态则显得从容而优雅。
龙作为神兽,作为天子象征,其形象随着社会发展状况的起伏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反映出龙形象的专属者——两朝历代帝王审美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其背后更有家国兴衰的身影。
“中华龙”漂洋过海
追寻历史上龙的遗迹,还可以拾取到中华文化与异域文明交流互鉴的印记。
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的磁州窑白地龙凤纹四系扁壶上的龙,其身体趋于细长,头小而颈细,四肢瘦而有力,给人古拙朴实、遒劲雄浑之感。制作者将中国绘画及书法艺术与中国瓷器完美地结合起来,笔意洒脱,不拘一格,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气息。但扁壶的造型并非汉民族所有。很显然,这件器物的设计者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盛水皮囊的启发,将其形制移植到宫廷用具之上,满足了元代皇族的精神需要。小小一件瓷器见证了蒙古草原文化对中华瓷器文化的影响。
共建“一带一路”,让欧亚大陆上的古丝绸之路重焕生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有不少记录着千年丝路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坐落在新加坡河畔的亚洲文明博物馆保存有一艘1998年从印尼爪哇海域打捞起来的中国唐代时期的沉船“黑石号”。它像一颗时间胶囊,封存了一千年前的海上贸易的盛景。考古学家推测这是一艘阿拉伯人使用的双桅或三桅帆船,当时满载着货物从中国途经东南亚、南亚返回阿拉伯途中不幸触礁沉没。从船上共出水6万多件文物,重达25吨,其中最大宗的是唐代陶瓷器,以湖南长沙窑的瓷器为主。
这些瓷器带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和装饰,说明唐代长沙窑为了适应西亚市场需求而调整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其中一件“唐黄釉绿彩龙首壶”颇为引人注目,壶把作龙身状,龙嘴衔住壶口,从口沿经腹部至壶把,似一条矫健的长龙跃然其上。在装饰手法上,采用了唐代瓷器堆贴花的方法,而造型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特征。由此可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龙早已漂洋过海,见证了文化互通和文明互鉴的渊远历程。
龙跃民间传承中华豪情
元以后,龙的意象无论是在官方文书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越来越被规范成帝王及皇家专属的权力意志表达,比如“龙颜大怒”和“逆鳞”。尽管如此,龙的形象与寓意却无法被皇家所垄断。
在民间,龙的形象不仅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而且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民间生活之中。历朝历代的平民百姓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龙的形象请到了日常生活之中,穿梭在节日庆典之上。比如文章开篇提及的汉四神铜执炉,炉身上部为椭圆形,四壁雕镂四神像;下部呈长方形,曲柄,炉底有火箅子。炉下四足雕成侏儒形,反手共抬炉体。耳杯为椭圆形口,半圆形耳微上翘。这种铜炉在汉代或为吃饭时蘸酱料濡染肉块之用,十足两千年前的小火锅形象。再有清代“飞龙戏莲花宝鼎”的皮影龙,各地民间版画上的龙,家居镇宅的木雕龙,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
在龙形象数千年演变中,我们的祖先不断融合、创新其体貌特征,丰富其形态,使其兼具威武雄健的外表、腾飞云霄的习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以前专属帝王尊享的龙,供奉于神龛上的龙,早已腾入寻常百姓家富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之中。
龙文化从来没有断过流,中华文明更是世界上唯一传承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断的伟大文明,“龙的传人”正以昂扬之姿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豪气。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