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此物散风寒、风热,宣发内郁,助睡眠,为健康而诞生
    • 万事如意-28452 2019-12-29 12:47 12:47
    1740841
    0

    我们先辈的智慧是无穷的,诸多文化百家齐鸣,其中让我们的引以为傲的饮食烹饪文化与中医文化看似不想干却有很多交集,普普通通的植物在两种文化中有不同的用途,或许能成为可口的美食,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健康。

    比如有一物本是药材,为健康而诞生,却沦为食材,此物既可以发散风寒又可以发散风热,还宣发內郁、助睡眠。但在饮食文化中却是餐桌上的美味。

    这一物就是豆豉,是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过发酵而成,在古代早期称之为“豉”,也叫作“香豉”,入药分为咸、淡两种,后来发现淡豆鼓更适合养生用,自清代之后就以“淡豆鼓”为正名。

    而咸味的豆豉因为被发现味道很好还可以用于烹饪,所以被饮食文化发扬广发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是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淡豆豉最早记载于汉末时期的《别录》,书中明确提出用淡豆鼓养生发散风寒、风热,宣发內郁,还提出淡豆豉避免“瘴气恶毒”,并得到后世的认可。

    淡豆鼓虽然有“发散”之力,但是较为缓和,而且有“发汗不伤阴”的优点,所以风寒或风热在“表”者均可用,只是做选择的搭档有所不同。

    《本草纲目》中说淡豆鼓“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祛风,得薤则固肠,得蒜则摄血;炒熟则又能止汗”。

    在《本草汇言》中说淡豆豉“一切有形无形停结不化,无不宣之”,尤其是如《本草经疏》说的“以热郁胸中,肺此无以除之”,因此淡豆鼓有两方面益处,还要普及的内容的是淡豆鼓随用料不同而寒热不同,因此分三个方面阐述。

    一、用淡豆鼓养生宣散在表之风寒、风热。

    “风、暑、湿、燥、寒、热”本是自然界正常的六种“气”,但是太过会影响健康,虽然极少数直接“入里”,但大多数是“由表入里”,而在“表”比较容易发散出,如果“入里”到达脏腑则比较“难缠”。

    用淡豆鼓发散在表的风寒、风热虽然力缓但也深受重视,如果是风寒在表,可有身热而怕冷、没有汗的亚健康,可用淡豆鼓与葱白煮水喝以发散风寒;如果风寒郁与肌表,则在上述基础上增加麻黄、葛根,适合风寒一部分在表,一部分“入里化热”的人养生。

    如果是风热在表,身热而微怕风寒甚至不怕冷,可用淡豆鼓、葱白、薄荷、连翘、桔梗搭档;还可以用淡豆鼓与荆芥穗、蝉蜕、牛蒡子、葛根搭档。

    二、用淡豆鼓养生可以宣发內郁、助睡眠。

    在表的“外邪”如果“入里化热”则产生內郁,邪热郁与胸中则心中懊恼、烦躁、烦热而睡眠不好,《伤寒论》中提出此类人可用淡豆豉、栀子养生;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提到可用淡豆鼓、薤白、栀子、黄芩、地榆、黄连、黄柏、白术、茜根一起搭档。

    除此之外,古人对淡豆鼓的用法不仅局限于此,比如淡豆鼓与陈皮、生姜煮水喝可以解鱼蟹之毒;淡豆鼓与黄连、黄芩、郁金搭档可以清热化浊。

    三、淡豆鼓的寒热与制作方法有关,适合不同的人群养生。

    自古以来豆豉的制作方法就有很多种,尤其是饮食烹饪文化中更是讲究颇多,而中医文化中对淡豆鼓的制作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在黑豆发酵的过程中,如果以桑叶、鲜青蒿盖住,等发酵称黄色后去掉,这一种方法得到的但都输偏于寒凉,适合发散风热。

    而另一种是用麻黄、紫苏来覆盖表现,这种方法得到的但都输偏于温热,适合发散风寒。两种方法得到的淡豆鼓寒热属性不同,因此不同通用,再就是在不同的地方也有许多类似的制作方法,道理是大同小异,仍是以发散、宣郁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淡豆鼓虽然与常吃的咸豆豉相似,但养生不能混淆,再就是淡豆鼓不能多吃,以10至15克为度。重要的是用淡豆鼓发散表邪时需要辨别其寒热,在有针对地用不同寒热属性的淡豆鼓。

    豆豉是古人为了健康而制的东西,但是分为咸、淡两种,咸豆豉被多用于调味烹饪,沦为食材,而淡豆鼓多是用于养生,可见文化的发现是相互交集的,中医文化与饮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