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佼佼者——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侧记
    • 谭斯尹外婆 7个月前 15:30
    349019
    0

      秋日的江南,田畴织锦,丰收在望。9月10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办。本届故事会以“故事话乡村,和美润中国”为主题,15位来自江苏、北京、浙江、广西等12个省区市的“中国新农民”代表,深情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感动了现场的数百名观众和收看网络直播的数万名网民。

      自2021年举办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以来,已有41位“新农人”登上铜官山村的舞台,分享由自己书写的中国好故事。

      党建引领:放大家乡“磁铁效应”

      家乡是有着无穷魅力的存在。对村子的“当家人”来说,如何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双向奔赴,共建和美家园,是对能力和担当的考验。参加本届故事会的两位村干部讲述了他们的秘诀。

      蜿蜒宽阔的黑龙江,是黑龙江省抚远市浓江乡生德库村的“母亲河”,该村与俄罗斯隔江相望。2013年8月,刚就任村党支部书记5个月的万仁军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面临一次极限考验。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来,朝夕相处的黑龙江“变了脸”,洪水如猛兽般冲进村子。全村700多人虽安全撤离,但水、电、路、耕地几乎全断全毁。

      “我当时真想一头扎进黑龙江一了百了,可是泪光之中,长辈们、光腚娃娃们还有那些老弱病残的五保户们,都在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问我今后他们该怎么办?我打了一个激灵,做出了一个终生不悔的决定:要重新振作起来,让村子重生。”

      真正的强者,是在体会到生活的种种艰辛后,依旧执着地热爱生活。万仁军说,要把村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当作一块磁铁来吸引大家,为生活按下“重启键”。

      他带领村干部新建了党员活动室、村民文化室、农家书屋,并以党员为骨干成立了生德库村爱心服务队。同时,积极与北大荒农服集团佳木斯区域农服中心对接,打造垦地联动党建品牌,引入北大荒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土地收益。村里还建起了拌肥加工站,不仅供应周边托管的10多万亩土地,还远销省内外。今年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0万元。外流的村民纷纷回来生产生活,村子释放出越来越强大的“磁铁效应”。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干部李进,受命回邓市村担任村党委书记,在拆违时率先推倒了自家影响交通的小屋,为全村打了个样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年,村貌如画,邓市村因此赢得了2021年度常熟市“千村美居”工作先进村、2021年度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示范村等荣誉。

      逐梦乡村:台湾“新农民”点燃致富火种

      本届故事会首次出现3位台湾“新农民”的身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不负众望,他们不吝汗水为梦想“充值”的故事,让大家倍感振奋,由衷点赞。

      “我有3个身份:台湾青年、北京大学博士、四川大凉山农民。”林书任说,“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的梦想是种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油橄榄。大学毕业后,我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与生活条件,追随父亲的脚步到大凉山来。”

      当他和父亲林春福准备整地建园时,种惯了玉米、土豆的农民尚不知油橄榄为何物,很多人想不通,一位妇女甚至趴在他们的挖土机前,说什么也不让开工。“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每天至少要走4万步崎岖山路。”林书任说,他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扎根大凉山乡村发展的决心。

      橄榄园开工后,从第一批种植油橄榄600亩逐年增加,如今已发展到2.5万亩,带动冕宁县21个村的6800多户村民,每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当初反对最强烈的那位妇女,也早已成为橄榄园里最勤快的农民之一。

      林书任来自台北。他说,从自己富到大家富,他们正逐步实现在大凉山的中国梦。村民为表谢意,给精深加工后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取了一个好听的彝族名字——木都哈尼,彝族语为“火焰”之意。村民说,两岸农民手牵手,共同点燃了致富火种。

      去年5月,林书任获得“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站在铜官山村的舞台上,这位爱唱《我的未来不是梦》的“80后”青年说:“我发自内心地想告诉台湾青年,在大凉山创业真的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台湾的有志青年们,请跟我一起来大陆打拼吧!”他的呼吁,引发了全场观众的共鸣,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1982年出生于中国台湾新北市的郭典易,是江苏昆山市益点田亲子农场联合创始人、昆山百顺新农业发展公司执行董事,也是一位深耕昆山12年的“新农人”。

      郭典易深钻农业科技创新,用自然农法种植高经济价值水果,坚持自然熟,追求“把果实的味道还给果实”。他精心打造的益点田现代化智慧果园面积达120亩,引进种植国外黄桃和阳光玫瑰等11个高端品种。今年7月,园区的两款精品桃在评比中荣获江苏省金奖。

      郭典易说,有机种植、水产养殖全方位发展一直是他最大的梦想。他邀请台湾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成立的昆山百顺新农业发展公司,3年来陆续成功孵育了泰国虾、台湾红鲷等高经济价值淡水养殖鱼虾品类。

      郭典易创建的亲子农场有一大批忠实粉丝。他融合二十四节气、农耕体验等知识,设计了课程和互动游戏,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田园美好,学会尊重自然、珍惜粮食。2022年,农场获评昆山优秀科普教育阵地。

      台湾第三代种茶、制茶农民叶素珍,2012年带着优良的台湾阿里高山乌龙茶品种来到江苏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热切地想为宝岛好茶搭建“第二个家”。她说,高山乌龙茶一直种在海拔2000多米的台湾中央山脉,在吴江开发区政府部门的倾力支持下,她和团队克服江南平原低海拔、高纬度、严冬酷暑、水土不服等地理和气候条件,按有机种植标准管理茶园,产品已进入苏州市场监督管理溯源系统,茶叶农药残留连续6年“零检出”。2022年,茶园获颁“吴江开发区巾帼科创示范点”称号。

      产业创新:发现别样乡村天地

      只要功夫深,土地也生金。近年来,一大批有市场慧眼、能拼敢闯的“新农民”独辟蹊径,在农村精准定位赛道,干得风生水起。

      “原来我们一直想逃离的地方,正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河南杞乐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梁旭说,他从小就被长辈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了远走高飞。后来他也确实离开农村,过城里人的日子,但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农村,牵手乡亲、深耕农业,自觉乐在其中。

      梁旭来自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农村,和该市平舆县的张俊峰、汝南县的李红卫都曾打过工,也都琢磨着觅条“出路”。一个偶然的机会,3人聚到一起,共同点燃了创业梦想。

      他们从创业成本较低的淘宝网店做起,尝试后发现化妆品的销售更好些,经过两年运营,公司实现了年利润百万元,3人也都成了有房有车一族。

      至此,“逃离农村”的梦想已超预期实现,似可小富即安,但3人觉得躬逢盛世,何不尝试一下打开更大天地?随着对化妆品行业了解加深,他们发现市面上所接触到的化妆品制作工艺比较传统,基本是靠化工合成,这和“以油养肤”的芳香植物护肤存在巨大反差,而进口产品价格又较高,于是3人萌生了制作芳香植物护肤产品的想法。

      有一次,他们在开展助农活动时,了解到一家农户有50多亩玫瑰花滞销,直觉告诉他们:机会来了。当天他们就去实地考察并签订了收购协议,并很快把提取的玫瑰纯露尝试性地挂到网上销售,得到了很多国内芳疗师的青睐,很多芳疗师直接来到蒸馏车间用矿泉水瓶现接玫瑰纯露,大家都津津乐道地说这是长在农田里的化妆品。看到这火爆的场景,他们心中大喜,“二次创业”的梦想或已成功了一半。

      随着芳香植物化妆品销量的增加,公司和周边县区的村子开展订单式农业合作,并对种植、锄草、采花等各个阶段制定了详细的质量管控标准,每亩地净收益达3500—5000元,比传统农作物增收2000元以上。

      14年来,继在网上销售之后,公司又发展了千家线下连锁店。在公司带动下,驻马店地区的芳香植物种植呈井喷之势,从最初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上万亩,农民每年直接收益在2000万元以上。

      刻苦攻关、成功种出大棚蒜薹的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农民马广法,“码农”跨界养虾、带动2000多名养殖户致富的苏州恒洋澳龙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陶胜,不当白领甘愿务农、将丝苗米做出品牌的广东省增城区能记家庭农场主莫丽贤,在陕西省咸阳市探索苹果规模化种植品种革新的张桥……他们打破认识误区、种养“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田园奇迹,让大家心生敬意,击节叫好。

      基层服务:“大国农匠”大放异彩

      “新农民”技术精、热情高、能力强,常年躬耕于生产一线,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强基赋能。30多年不离基层、“做农民身边公务员”的广西东兰县农业农村局干部韦胜难,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乡村CEO”刘松,从河南省郑州市来到福建省闽清县上莲乡定居、带领全乡打造“心上莲”品牌的沐瑶,来自云南省盈江县的“高原农机大王”、每年到北大荒跨区作业的陶旺,他们的故事接地气、富豪情。

      他们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大国农匠”,在耕耘一方中绽放夺目光彩。

      北京市顺义区农民陈领,从当年的北京顺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一直扎根农村从事农机维修和示范推广,是远近闻名的“农机大王”。2008年,他带领8位农民成立了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次偶然的事故,激活了他的技术革新潜能。

      那年“三夏”虎口夺粮,正紧张抢收抢种时,只听“哎呦”一声,一位装填肥料的社员不慎损伤了右肩肌腱,被紧急送医救治。原来,当时的几台播种机正紧跟在收割机后面进行玉米播种作业,并同播种肥,而传统的加肥方式须用人工肩扛加到肥料箱内,一台播种机需5人往里加肥,又累又慢还有一定危险性,这位社员正是被沉重的肥料拉扯伤了肌腱。

      这件事让陈领陷入沉思,为什么不革新人工装填肥料的老办法呢?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了飞机的空中加油:既然两架飞机能空中加油,两台农机不是也可以在作业时添加肥料吗?陈领带着大家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可移动式自动加肥装置,能同时为10台播种机快速加注肥料,效率提高5倍之多。后来,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几年来,在他的指导下,合作社的青年创业团队不断对各种农机具进行技术革新,先后成功研制了打埂机、玉米剥皮机等机械,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在2022年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上,62岁的陈领被评选为“大国农匠”。大家觉得他“功成名就”,劝他不妨把有365户社员和1.6万亩流转土地的合作社交由儿子打理。陈领说:“不是你们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你们。当然,农业农村的未来还要靠你们!”

      在演讲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是唱给自己听,也是唱给所有的“新农民”听。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