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青年人中流行的“
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并且注重探索年轻世代的审美心理,打造历史文脉的新妆容,是当下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不应忽视的是精神高地与城市文脉的联结,挖掘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内涵的区域。譬如
西方学者曾以英国约克镇为例,研究了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先导问题。认为应通过街区的艺术装置、历史建筑、庆祝活动、纪念品销售来让游客感知历史街区的遗产价值,从而促进休闲和消费活动。近年来,国内历史街区通过引入艺术创意产业,让一些艺术家进驻创业等模式,获得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一开发模式又不完全是创意园区模式,而是追求原生空间格局与环境风貌的还原,通过保留原有居民,从而原汁原味保留街区原有的生活形态。譬如上海
城市历史街区中建筑的价值可归纳为八个方面: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城市文脉价值、建筑价值、历史价值和场所感价值。城市文脉成为贯穿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其他价值的核心价值。增强文化地标与城市文脉的联结,筑造网络时代可阅读、可漫步的建筑与城市,应该做到集不同价值于一身。以“网红书院”——上海徐家汇书院为例,城市空间集合了博物馆、图书馆、旅游咨询中心,也将建筑可阅读联盟等社会组织的内容纳入进来,在图书馆的功能上叠加了更多文化和旅游要素,令图书馆成为一个文旅融合的复合载体、一个历史文脉的“套盒”。在这一“文化套盒”中,书院既是图书馆,也是公园、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地方历史的窗口,乃至跨越东西文化的文脉走廊,凸显城市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精神。
城市景观本身是一个庞杂的叙事体系,包含了无数的主题和故事,人们既可以远远地欣赏,也能以触摸和互动的方式进行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在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需要更多从文化遗产的高度去要求,更加强调公众的参与性,突出交互性、跨媒介性等新特点,关注历史街区的真实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随着对城市历史街区研究和开发的深人,保护和开发的模式势必将多样化和个性化。此外,中国和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和现状不尽相同,在保护和开发的手段方法上不能照搬模仿,这是我们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CityWalk风潮”提示我们,将城市精神品格融汇文脉,构筑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方式要从多角度去寻求,运用历史、艺术和数字化等多重手段赋能城市文脉,在历史记忆与遗产活化、城市共建与认同归属、共治共享与主体参与等层面,提供多样的美学方案,不断丰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内涵。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