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从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有一些投资者对于风险极度厌恶,在投资的时候,会苦苦地追寻“绝对安全的投资”。
那么,这种理念是否正确呢?我们能否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绝对安全的投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所谓“绝对安全的投资”,就是指投资没有任何违约和波动的风险,本金和利息完完全全、100%会按照约定兑付。
那么,是否存在“绝对安全的投资”呢?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分三个层面,去理解投资的安全性。
第一层“安全”,是指底层资产的安全性。
既然我们投资的是一个金融资产,那么其本质就是把我们闲置的钱,借给对资金有需求的一方。
我们的钱最终流向了哪里,哪怕是一个资金池,哪怕是进了骗子的腰包,也总会有一个去处。
所以,资金的最终流向,就是底层资产。
一般的资管理财产品是能穿透这个资产包看到底层资产的,假如我们看到的信息属实、没有任何造假,那么我们投资的安全性就是和底层资产直接关联的。
在这个层面,我们投资的安全,主要考量的是底层资产的安全性。
至于底层资产是否安全,或者信息是否属实,需要靠我们个人的认知去判断。
第二层“安全”,是指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我们投资任何一个金融资产,都至少要经过一个金融机构,这个金融机构要么是产品的发行方,要么是产品的代销方。
这里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对于安全性和底层资产直接挂钩的金融产品,通常发行方就不会对产品有任何的“刚兑”的承诺。
就算一个项目背后有某家公司做担保,这个担保也是有条件的,并且担保公司自己也有可能会破产倒闭,甚至担保合同上还有可能是“萝卜章”,不具备法律效益。
而假如一个金融产品是没有“刚兑”属性的,那么发行方和代销方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对违约和暴雷的金融资产负有赔偿责任,除非他们希望维护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以及与客户的关系,那么可能会适度做一些补偿。
而对于少数安全性和底层资产不直接挂钩的金融产品,比方说银行存款,保险产品,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种情况了。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产品的合同是客户和金融机构直接签发的,投资风险与底层资产之间有这份金融合同做隔离,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比方说,我们买的银行存款,不需要关注投资的底层资产,因为只要银行不破产倒闭,这笔存款就默认是“刚兑”的,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也是一样。
在这个层面,我们的投资安全,主要考量的是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而一家金融机构是否安全、靠谱,也需要靠我们个人的认知去判断。
第三层“安全”,是指一个金融市场制度的安全性。
比方说,这个金融市场有没有什么保护投资者的机制?有没有什么“兜底”的机制?等等。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银行存款有“存款保险”保障个人储户50万元以内的资金安全,保险公司有“保险保障基金”为问题公司兜底。
有些中小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为了避免负面新闻影响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地方政府和国家有时也要适当出手相救、填补窟窿。
在这个层面,我们投资的安全,主要考量的是制度的完善性与延续性。
这是一个很难表述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金融市场的制度是在不断完善的,但是当一个金融市场不断走向成熟,投资者对于投资风险的理解一定是不断加深的,那么金融产品在制度层面“打破刚兑”一定是一种趋势。
所以,我们也不能天真地认为,一个金融产品,今天有制度兜底,未来也永远有制度兜底,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可以说,没有永远可以确保投资“绝对安全”的制度,这个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不存在,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能永远存在。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考量一个金融资产“安全性”的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底层资产的安全性,第二层是金融机构的安全性,第三层是制度本身的安全性。
了解到这里,你其实就会发现,我们在追求的“绝对安全”,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不可能存在的。
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找到了“绝对安全的投资”,其实这只是在我们的认知里找到了一些心理安慰而已。
而在我们的认知盲区当中,风险永远存在,不确定性永远存在,这是这个世界唯一永恒不变的真理,不知道大家可以理解吗?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