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土化精神”传承交流会在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楼举行。“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国家安全,处处离不开土壤农业化学学科”“做事情要联系实际,亲身实践”“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精益求精,是行稳致远的关键”……活动现场,来自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珠海市农业农村局以及农业科技公司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校友代表,共话土壤农化专业传承,交流青年成长成才点滴。
百年深耕谱新章,这场交流会,是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开设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从民国初年实业救国浪潮中,邓植仪和利寅教授于1923年创办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林化学门”;到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重新组建华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再到改革开放新时代,土壤农业化学学科开枝散叶发展为“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五个二级学科,华南农业大学相关院系在岭南大地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强农兴农华章。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农业类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应有力量。”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科学系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系主任彭桂香表示,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土壤科学系将以实际行动继续保障国家耕地质量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助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通过土壤普查,查明土壤类型和分布规律,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对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惊蛰时节,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周艳华开了一堂“田间课”,土壤科学系学子在试验田认真聆听讲解、积极动手实践,通过实地采样、观察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详细学习土壤调查实操技巧。
华南农业大学土壤普查团队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这是为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组织的一次“练兵”。华南农业大学土壤科学系教工党支部组织委员、副系主任张池介绍,今年以来,师生党支部已共建开展多次“土壤调查培训,党员在行动”主题党日活动,为本专业学生开设党建与教学相融合的专题课程。
以“土”载道、扎根田间,既是土壤科学系师生日常,更是传统。廖玉庆是华南农业大学土化专业91级校友,现在广州管理一家护地肥料科技公司,据他回忆,学校里习得的专业知识给了他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在试验田里亲身实践的经历,培养了他凡事联系实际的宝贵习惯。
据了解,华南农业大学土壤科学系不仅强化学生“知农”本领,还十分注重以思政为统领厚植学生“爱农”情怀。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向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学习活动,不断深化党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相关课程获校级思政示范项目支持。
目前,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以土壤科学系为重要支撑,已形成1个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拥有校内外各级教学实习基地近百个。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扎实,在生态评价与规划、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高效与持续利用等领域具备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效助力了乡村人才振兴。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提供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去年播种了新种子,今年进行了嫁接,一般情况下3年后就可以挂果,4到5年可以达到高峰期,咱要做好田间管理哩!”黄焕平是广州市从化区磻溪村的青梅种植户,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的父亲就开始种植青梅,随着种植面积扩大,果园遇到了果树老化、蛀虫侵害、枝条矮化等发展瓶颈。针对果农需求,华南农业大学土壤科学系农技服务“轻骑兵”团队精准对接,为黄焕平及村民提供实地技术指导与全产业链式服务,普及了青梅高产种植技术模式与优质青梅苗培育。
技术支撑护航产业升级。目前,磻溪村凭借青梅成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专业村,村内有八成果农在种植青梅,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品种以大肉梅为主,也陆续种植了油梅、樱桃梅等适合进行话梅、蜜饯梅等产品加工的品种。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土壤科学系助农实践在南粤大地“全面开花”:在河源市连平县内莞镇,省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海藻生物液体肥,有效促进了当地鹰嘴蜜桃水灾后恢复生长;在清远市连山县福堂镇,“E网兴农”农村电商产业园全产业链专家为当地生姜产业提供从瘟病防治到品牌包装、电商营销的一揽子服务……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虽苦也乐。”在彭桂香看来,专家下田不仅能为地方带来过硬技术,还有层出不穷的新点子、新谋划,能为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独特力量,“为农民们做实事,解决生产上的老大难问题,也让我们更有动力进行产业化研究。”彭桂香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土壤科学系将秉承为农服务初心使命,发挥专业系所科研优势,持续做好广东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工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砾星 赵炜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