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应用圈子信息
      应用圈子信息
  • 圈主:乡村播报
  • 粉丝:13 人
  • 人气:2242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15566556655
  • 地址:这里是我的详细地址说明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
2020-01-28 20:00:23 785988
  • 收藏
  • 管理
    泥鳅不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一种美味佳肴,还有补血益气、壮阳利尿等药用价值。不仅为国内各地消费者所喜欢,还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价格一直看好。

      一、苗种繁育

      1.亲鱼选择。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份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繁殖期用手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生殖期挤压腹部有精液流出。

      2.催产孵化。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为了提高产卵率,使产卵集中一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雄鳅则减半。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1∶2或1∶3放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池中自然孵化。若采用人工授精繁殖,注射激素后将雌雄鳅分别静养在水缸或网箱内,12小时后如发现雌鳅自动排出少量卵子,或用手轻压腹部有卵子流出,即可进行人工授精。将亲鱼的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到面盆等容器内,充分混合受精。受精卵可粘附在鱼巢上,置小鱼池中自然孵化。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泥鳅苗孵出3天后卵黄囊即消失,能自由游泳、摄食,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在小池中孵化的可原池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池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稻田或木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二、成鳅饲养

      1.池塘养熬,选择房前屋后,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酸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空地方建池塘。面积一般为100~250平方米,深0.7~1米。池塘可用砖、石砌成。进、出水口处要用铁丝网或塑料网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池塘砌成后,用水泥抹平,待凝固后放入肥泥25~30厘米厚,并注水30~35厘米深,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以杀灭寄生虫、病原菌,且有改良肥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投放幼鳅。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3~4厘米长的幼鳅50~60尾(总体重25克左右),如果水能流动,放养量可适当增加。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须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及麦麸、米糠、豆渣、粕饼等植物性饵料。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一般占泥鳅总体重的5%~10%。最好早、晚各投饵一次。当水温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及雷雨闷热天可不投饵。在投饵季节,还应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水温达到30℃时,要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当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翌年2月可不投饵,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2.稻田养鳅。凡泥质、弱酸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饲养泥鳅。放养前,适当加固田埂,进、出水口要加设金属网栏,以防泥鳅外逃。在田中开挖1个或几个面积为2~3平方米、深60厘米以上的坑。与坑相通,开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30~40厘米。坑和沟的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这既作稻田水浅或热天水温太高,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放养时间以水稻载插初次耕田后为宜,尾重0.4~0.5克的幼鳅,每亩可放10公斤左右(2~2.5万尾“),稻田养鳅要与种稻紧密结合,一般靠水稻施肥时增植的天然饵料为食,再适当投喂些糠麸、粕饼、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及生活下脚料等,开始每天每亩投喂0.3~0.4公斤,以后逐渐增加到4~5公斤,饵料要投放在沟、坑中。水稻中耕追肥时,最好在阴天进行,以球肥深施为宜。尽量少用农药,必须用时要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并应在阴天喷洒。防止因投喂过量,以免高温缺水冲灌时水质变坏。经常检查拦塞进、出口,以防泥鳅逃逸。

      3.木箱养鳅。木箱规格一般为1×1×1.5米,空间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金属网目。箱底填入20厘米厚粪肥、泥土,最上层为泥土,保护箱内水深30×50厘米。木箱可放在向阳光水处,使水可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几只箱可联在一起,搞联箱养鳅。每箱放养体长3~4厘米的幼鳅1~1.5公斤(2500~3500尾)。放养后,每天可投喂糠麸、蚕蛹、蚯蚓等做成的团状饵,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1.5~2%,分早晨、中午、傍晚3次投喂。在下雨时要防箱水外溢,而致泥鳅逃出,还要防止农药等污染水源进入箱内。

      三、疾病防治

      1.水霉病。泥鳅苗孵化中,遇有低温和阴雨天受精卵易发此病,可用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进行预防和治疗。受伤的泥鳅也易染此病,严重时会引起死亡,可用2~3%食盐水浸洗5~10分钟防治。

      2.腐鳍病。由杆菌引起,症状是背鳍附近肌肉腐烂,严重时背鳍脱落,鳅体内侧浮肿,并有红斑。防治可用每毫升含30~40微克的土霉素或金霉素、氯霉素溶液浸洗8~10分钟。

      3.寄生虫病。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可在池内泼洒0.7ppm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

      4.生物敌害。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蛇、鸟、鸭等都吞食泥鳅,均应予预防。孵化期间蛙类、夹子虫、水蜈蚣吞食和夹死泥鳅苗,影响育成率,可将蛙捕移于其他池中,用95%晶体敌百虫5ppm全池泼洒,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四、适时捕捞。晚秋当水温降至15℃~12℃时捕捞最为适时。池塘、木箱中养的泥鳅,可在捕捞前3天把水慢慢排干,将池(箱)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中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稻田中养的泥鳅,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没田侧沟道中,待油菜秆逸出甜质香味来,泥鳅闻味而聚,此时可围埂捕捞。



    上一页:养殖泥鳅的捕捞方法 下一页:出口泥鳅的运输方法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