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恶化。温室养鳖是在高温、高密度的封闭环境下的养殖,如长时间不换水,残饵、排泄物大量积存,水体有机质过多,滋生大量病菌源,降低鳖自身的抵抗力。因此,在水质管理上首先要适量投饵,减少浪费,饵料以1小时内吃完为好;其次要每天排污,减少池中有机物的沉积;另外,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一般每15-20天用漂亮白粉3毫克/升和生石灰15毫克/升交替使用。通过以上三项措施,保持水体环境地的相对稳定与良好。如水质得不到控制,靠经常的大换水解决将严重影响鳖的摄食与生长。
放养规格不整齐或来源不同。在养殖过程中,不同规格、不同来源的鳖不能同池养殖。鳖有持强凌晨弱的习性,不同来源和规格的鳖同池养殖。会引起争斗,导致受伤、感染,另外弱小鳖在吃食上受压制,导致抵抗力下降,有些场中途经常大小分池,最终导致生长和成活率均受到明显影响。
放养成密度过高。放养密度应与自身的管理水平相配套,不能盲目追求高密度。一般成鳖养殖密度在25-30只/平方米。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场密度可达到35-40只/平方米。
饲料营养成份不全。如长期投喂质量低劣的饲料,会导致鳖营养不良。同时,投喂方式不科学,也会影响到饲料的营养成分。因此要选择质量比较稳定的饲料品牌并改进投喂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饲养管理无规律。若投饵不按时、不定量,或多或少,这会造成鳖摄食不匀,或饱或饥,造成消化系统功能工能率乱和相互残伤,引起病害。科学的方法,应采取"四定"投饵法,一般每天投二次,早晨8:30,投全天量的30%;下午5:30,投全天量的70%。稚鳖日投量为体重的4-5%,细长鳖期为3-4%,成鳖期为1-3%。
病原毛霉菌
流行情况白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早春4月~6月稚鳖、幼鳖越冬苏醒后和晚秋9月~10月越冬前最为严重;流行水温是15℃~35℃,当水温在25℃以上最易发生;流行区域遍及我国南北,尤以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最为严重。
危害对象1.驯养开食后20天~60天的稚鳖发病率最高,体长10厘米以上的幼鳖则极少有因该病而造成死亡者;2.经过长途运输或者由于捕捞、放养等操作过程造成表皮受伤的稚鳖、幼鳖发病率最高。
流行特点1.该真菌在流水池中能迅速繁殖蔓延。2.室内气温低、水温变化大的室内加温养殖池该病极易发生,且不容易控制。3.使用抗菌素,能加速此病流行。
症状与病变患病初期,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零星的小白点,不易发觉,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越来越多的白点连成一片,最后形成一块块的白斑,表皮坏死、崩解、剥离。患病的稚鳖、幼鳖食欲减退,烦躁不安或在水中独自狂游,或瘫软地匍匐在池边与食台上,对外界惊吓则无任何反应力。病鳖体力极弱,腹部朝天后,无法再翻转过来,最后消瘦死亡。当霉菌寄生到咽喉后,即使数量很少也会影响稚鳖、幼鳖的呼吸而立即死亡。该病传染极快,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感染率可达60%以上。
诊断
1.可在病鳖的背、腹甲、裙边、四肢、脖颈等处发现1毫米左右的白点或大小不等的白云状的斑块。白斑是一层薄薄的白膜,极易剥落。
2.将病鳖浸入水中,可见到背甲或裙边有一个个小白点或白斑状病变,十分明显。
3.镜检时可见分支状菌丝体,该菌丝体有无数横隔,这是与水霉菌丝体的最大区别。
预防
在放养之前用生石灰在对池壁、池底及食台彻底消毒,杀死病原体。
在捕捞、运输、放养及其他操作中应仔细小心,避免使鳖体受伤;同时最好用消毒药物浸洗鳖体,避免发生继发性感染。
为稚鳖创造良好的"晒背"场所,温室养鳖更加不能忽视。
保持池水具有一定的肥度,使其呈嫩绿色;避免流水养鳖,使池水中的保持一定细菌浓度,可抑制毛霉菌的生长。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