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张合成:科学把握农业强国战略部署的理论逻辑
2024-02-08 20:07:35 216098
  • 收藏
  • 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当前,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

    2023年11月4日,江苏泰州,农民驾驶农机在姜堰区顾高镇翟庄村田间收割水稻。(视觉中国)

    2023年,粮食好收成,农业好年景,“三农”发展好中有进。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增长7.6%。“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突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三农”再创佳绩的背景下再次强调特殊地位,旨在进一步突出农业农村在战略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

    党的二十大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战略部署,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当前,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因此,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科学把握农业强国战略部署的理论逻辑十分重要。

    一、科学认识农业农村是强国伟业的先决因素

    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即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战略部署,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强国伟业的重要位置,就要科学认识农业农村是强国伟业的先决因素。

    (一)农业强国建设对强国伟业具有基础性、前置性、先决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是亿万国民一饭一蔬之源,是全社会生态供给的重要来源,更是因为农业之于我国在百年变局中保安全、促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更为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强国建设涵盖制造、质量、航天、交通、网络、农业、海洋、贸易、教育、科技、人才、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农业强国则具有基础性、前置性、先决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弘扬重农强农的优良传统,把农业发展的基础夯得更加牢靠,把农业强国的成色打磨得更加透亮。农业强国建设做好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做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历史性政治判断。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农业发展。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业除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其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也越能发挥积极作用。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只有把农业农村搞好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他们才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三)强国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农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当前,我国正处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关口,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大部署的政治依据。

    (四)农业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后院。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农业强了,人民吃饭不愁,不仅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国家发展也少了一大后顾之忧;农业强了,工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就有了更为充足的原料和动力,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循环也更加顺畅;农业强了,生态供给和文化传承的土壤就更加厚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前景也更为宽广。一言以蔽之,农强为国强奠定了充足的底气。

    二、深刻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价值

    (一)新时代发展实证了强农思想的真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93.3公斤,有力地回答了美国学者布朗关于“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疑问。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即使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农民增收幅度仍然超过了城镇居民和GDP增速。农业现代化提升新水平、开创新局面,科技进步贡献率、种源自给率、机械化率大幅提升。农村现代化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卫生厕所普及水平、垃圾污水治理水平、基本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覆盖面等均有大幅度提升。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农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诠释新时代强农思想真理性。农村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检验了新时代兴村论述的科学性。近一亿农民脱离贫困,证明了新时代富农理论的人民性。

    (二)尽快补齐我国现代化建设短板的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我们党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的优先位置。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学者潜在地认为,投入乡村建设“太浪费”、“低效率”,一些决策者和企业家在这样的“理论”面前只能畏首畏尾。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农村工作指示中又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解决当前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村居民增收致富难、乡村建设发展滞后等问题,基础和前提都是要优先发展乡村产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是尽快补齐我国现代化建设短板的思想武器。我们要拿起这个思想武器,加快构建管根本、管长远、管全局的制度体系。

    (三)践行共享理念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指导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目前城乡发展悬殊是客观事实,乡村要补短板、还旧账,必须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要从过去被动接受反哺的角色走向前台,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相对于其他工作,农业农村工作者必须面对小户碎田、双重风险、需求异构、二元结构等特殊农情国情,西方经济学理论、城市化工业化路径、招商引资逻辑等套路不完全奏效。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够把眼前账和长远账、经济账和政治账一起算好。推动共享发展,就是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注重机会公平,着力增进农民福祉。

    三、系统理解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布局逻辑

    (一)站在民族复兴高度理解强农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农强农念兹在兹,对强国与强农的关系早有深刻的思考。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大论断,将中国的“强美富”与“三农”的“强美富”紧密联系在一起。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一步凸显了民族复兴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因此,农业强国建设不能就农业说农业,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理解强农伟业。只有深刻把握强国与强农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更好擘画出民族复兴的精彩画卷。

    (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特别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是最根本的安全感,设施完备是最直观的幸福感,服务便捷是最直接的获得感,环境宜居是最普惠的舒适感,和美善治是最温馨的归属感。所以,要科学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强国建设逻辑关系,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三)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比农业现代化要求更高、更全面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成功地迈进了发达的高收入国家(经济体)行列,除了少数城市经济体之外,均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是只有极少数国家发展成为农业强国。有些国家不能保障本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虽然实现现代化却不是农业强国。因此,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并不一定是农业强国,但农业强国一定是农业现代化国家。

    (四)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农业因人类定居而兴,村落因农事活动而聚,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农业强国建设还需要以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强为根基,以同步实现农村现代化为底盘。农民富裕了,农村底盘强大了,农业强国建设才能有保障基础。因此,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四、坚定立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国情特色

    乡村凋敝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困境,中国式乡村振兴既有共性困难,更有中国独特挑战。一是巨大规模人口的粮食保障挑战。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如此巨量的粮食有钱也买不到。二是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挑战。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极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巨大。三是小农占绝大多数的生产效率挑战。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挑战。我国长期存在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标准均等化需要付出极大努力。五是灿烂悠久农耕文明的守正创新挑战。农耕文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必须确保农耕文化根脉生生不息。中国式农业强国的方案选择,需立足中国国情特色,走中国式农业强国之路。

    第一,自力更生,端牢饭碗。只有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一方面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力争再上一个一千亿斤的新台阶;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产业繁荣,农民就近就业,保障种粮农民赚钱增收。

    第二,统分结合,带动小农。小农经济国情决定了我国特有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分结合,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分”得彻底,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要更加突出“统”得到位,进一步强化小农户面向大市场的社会化服务统筹,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发展好。

    第三,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统治理。推动乡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推进农业节地节水节油、减少肥药、秸秆还田、畜粪利用、薄膜降解,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良性循环,使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

    第四,赓续文明,和美乡村。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农耕文明的根脉生生不息,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第五,重塑城乡,共同富裕。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塑城乡工农关系,走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之路。落实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使产业兴旺成为农民最根本的安全感,设施完备成为最直观的幸福感,服务便捷成为最直接的获得感,环境宜居成为最牵挂的归属感。

    作者:张合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

    上一页:湖北投入3100台农机具抗击雨雪冰冻灾害 下一页:健康过年 从“吃”开始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