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江西】萍乡市湘东区:“庭院经济”释放乡村新活力
2024-04-21 22:23:55 6116
  • 收藏
  • 管理

    【江西乡村讯】近年来,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将发展庭院经济有机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深挖庭院经济“小而精”背后的“广与深”,积极引导群众以家庭为“主力军”,以庭院为“主阵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依托特色手工等加工产业,走出了庭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天气晴好,树影婆娑。暖洋洋的春风拂树而过,“哗啦啦”的树叶声伴随着机器声,奏响了致富路上的交响曲。

    在老关镇二鲤村一假发配件加工点,村民徐运莲正在缝纫机前有条不紊地制作假发配件。“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忙完家里的事情来这里上班还能补贴家用。”谈及目前的生活状态,她坦言非常满意。

    工人加工半成品帆布手套

    假发配件加工点设在一座民房里,负责人温方原先在浙江义乌假发行业打拼,回乡创业后,了解到二鲤村很多村民以前在手套加工厂待过,基本的缝纫技术不在话下,便在村里办起小规模假发配件加工厂。

    说是厂子其实有点“牵强”——这里不限年龄、不限时间,工作地点就在村民家中,左邻右舍来往自如。温方允许村民免费领取缝纫机,直接搬回家去加工,深受周边村民欢迎。

    “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且大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熟人介绍而来。算上在家里加工的十几人,差不多有三十几位员工。”温方介绍:“他们拿的是计件工资,做好了就直接拿去上游工厂。我们厂销路不愁,就是人手还不够。”

    沿坡而下,不太起眼的地下车库摇身一变成了加工半成品帆布手套的加工厂,还没靠近就能听见缝纫机此起彼伏的“嗒嗒嗒”声。

    工人为零部件封口

    “平时老板不会过来,房租是按照产量来定,由我负责计件,一袋手套按12元折算房租。真没想到乡下人的车库也能派上用场!”手套加工厂的“房东太太”王桂华说:“家务事处理完我就过来上班,生意好时,一个季度拿过七八千元工资。”

    今年六十岁的杨红萍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了,除了照料家里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孙子,她大部分时候都是“见缝插针”来上班:“刚刚回去蒸了饭,等会儿饭差不多熟了就回家炒菜给放学回来的孙子们吃。想做就做,想歇就歇,人照顾到了,钱也挣了。”

    设在二鲤村村民李显家宽大院落中的安晴刺绣就业帮扶车间内,多名“绣娘”正忙着赶制订单。剪着一头短发的谢飞,正和同事分头行动,用剪刀一一挑除十字绣上突出的线头。谢飞是一名残障人士,有了得心应手的工作,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绣娘”正忙着赶制订单

    “因丈夫身体不好长期在家养病,我只有外出务工。村干部得知我家情况后将我推荐到这里,方便随时照顾家人。不需要加班加点,一年能有近两万元工资,我还蛮中意这份工作的。”快人快语的邓桂莲和同事一边码放着一件件精美的十字绣作品,一边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老关镇以“授之以渔”的方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利用庭院经济搭建起家门口的就业桥梁,提升脱贫户“自我造血”功能,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以二鲤村为例,三个“家庭工厂”共有100多名员工,从20岁到60岁,基本覆盖各个年龄段。“庭院经济用有限的空间开辟了广阔的增收致富渠道,也给老百姓居家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老关镇镇长黄榕榕表示。

    “方寸庭院”听着逼仄,却处处彰显“微”的智慧:“微”工厂、“微”农庄、“微”酒坊、“微”果林……老关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镇村联手齐谋划,在各村发动群众宜种则种、宜产则产、宜商则商,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与庭院经济向“兴”而行。



    上一页:【江西】上高县为早稻生产保驾护航 下一页:【江西】南城县农业农村局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