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应用圈子信息
      应用圈子信息
  • 圈主:ssscv1
  • 粉丝:3 人
  • 人气:382 关注度
丁鱥生物学特性极其养殖技术
2020-01-31 21:29:42 802860
  • 收藏
  • 管理
    丁鱥(Tincatinca)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鱥属,广泛分布于欧洲内陆、河流、湖泊,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布尔津地区。1999年,山东省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引进丁鱥苗种2000尾,经过3年的养殖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口小,端位,口角处有1对短须。咽齿1行,侧扁,齿面中央有一沟,齿端略呈钩状。体侧扁,鳞细小且排列紧密,尾鳍平直或微凹。体背部淡黄色或黑褐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

      2.食性 杂食性,可食水底腐败的有机物。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人工养殖可投喂各种商品配合饲料,体重30g以上经驯化可摄食颗粒饲料,并且集中抢食。

      3.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溶解氧充足的江河、水库、湖泊中,耐低溶解氧。低栖下层鱼类,常活动到水面觅食。皮肤具有呼吸功能,离水可长时间不死亡。最适生长pH值为7-10,生存水温1℃-4℃,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冬季鱼体钻入池底泥层越冬。

      4.生长 在天然水域中产量不大,最大个体约7.5kg。人工养殖2年体重可达500g,当年幼鱼一般可达50g-80g,商品鱼规格一般为300g-800g。

      5.繁殖习性 与鲤鱼相似,性成熟年龄为2年-3年,可在自然条件下产卵,产卵温度为20℃-26℃。新疆地区一般5月份-7月份水温21℃-25℃时亲鱼发情产卵。

      二、繁殖与孵化

      1.雌雄鉴别 生殖季节,雄性亲鱼腹鳍较大,呈半圆形;雌性亲鱼腹鳍较小,末端稍尖,生殖孔外突,呈桃红色。

      2.自然繁殖 条件适合,则在长有水草的池塘中自然繁殖。5月份-7月份,亲鱼性成熟,水温20℃-26℃下发情产卵,粘性受精卵附着于水草或池壁上,2天-3天可自然孵化出鱼苗。

      3.人工催产 通过人工注射催产激素促熟排卵,一般雌性亲鱼每千克鱼体用量LRH-A计20ug-30ug,或者用HCG计1000IU-1200IU,雄性亲鱼剂量减半,一次注射即可。

      挑选成熟亲鱼,雌雄比例1:1.5,注射催产激素后移入产卵池,在微流水刺激下,经15小时-20小时亲鱼发情后布置鱼巢,待鱼巢布满受精卵后将鱼巢放入孵化池。水温22℃-24℃条件下,16小时-18小时稚鱼破膜,孵化出鱼苗。也可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经过人工脱粘后放入孵化环道或孵化缸中孵化。

      三、苗种培育

      1.水花培育 培育池2亩-3亩为宜,水深1.5m左右。放养前应施用有机肥,确保有足量的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饵料。每亩放养水花10万尾-20万尾,根据水质水色每天泼洒适量豆浆,透明度保持10cm-15cm即可。

      2.鱼种培育 培育池中放养体长2cm-3cm鱼苗,放养密度6000尾/亩-8000尾/亩,要求鱼苗规格一致。饵料供应以培育浮游动物为主,前期投喂适量鱼粉或酵母粉,以其吃尽为宜。规格达到体长5cm以上后,可驯食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32%-34%,并实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经过5个月-7个月养殖,鱼种规格可达到50g/尾-80g/尾,亩产量达到200kg。

      四、成鱼养殖

      1.精养 池塘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体长8cm-15cm的鱼种1000尾-1500尾,投喂含粗蛋白28%-32%配合颗粒饲料。施主肥时,有机肥与无机肥可结合使用,但要注意调节水质,适时加注新水。精养时不宜混养鲤、鲢、鳙等食物竞争激烈的鱼类,可适量混养草鱼,经5个月-7个月养殖,亩净产可达到400kg-700kg。

      2.混养 在主养鲤、草鱼、罗非鱼等的池塘中混养丁鱥,可以替代鲢、鳙鱼,以清理塘底剩余残食,并摄食水中浮游生物。但不宜与鲢、鳙鱼同时混养。每亩池塘混养丁鱥50尾-150尾即可。

      五、病害防治

      丁鱥鱼抗病力强,病害少,鱼苗期成活率可达85%,成鱼期成活率可达98%以上。常见病主要有烂鳃、肠炎、疖疮、腐皮等疾病,治疗方法可参考常规鱼类病害的防治。



    上一页:塑料大棚无土流水养鳝 下一页:岩原鲤养殖实用技术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