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应用圈子信息
      应用圈子信息
  • 圈主:ssscv1
  • 粉丝:3 人
  • 人气:382 关注度
黄颡鱼人工育苗技术
2020-01-31 21:33:50 788534
  • 收藏
  • 管理
    一、材料与方法

      1.繁育设备

    利用东太湖十二分场的育苗池设备,共255米2,育苗池规格:长×宽×高为5米×1.5米×1米。进排水方便,池底清晰(便于观察鱼苗),均匀布好气石,苗池加热设施配套齐全。使用前用30克/米3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消毒,30分钟后洗净,备用。

      2.亲本来源

    黄颡鱼亲本主要是从外湖水域中收集来的野生黄颡鱼。

    3.人工育苗方法

    (1)亲本选择 黄颡鱼一般Ⅱ龄性成熟,性成熟个体雄性要大于雌性。雄性外形较瘦长,腹部平坦,有生殖突。雌性外形短而圆,腹部饱满,无生殖突,成熟个体生殖孔红润。雌性亲本要求体质健壮,体形丰满,体色艳丽,体表无创伤,个体要求在75克以上,腹部膨大松软,并富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雄亲本要求一般在100克以上,体质健壮,体色艳丽,体表无创伤。

    (2)人工催产 将收集来的亲本暂养一段时间,注射催产激素,催产药物一般采用LRH、HCG、DOM或者脑垂体等。雌体一般要求注射二次,两次注射时间间隔12~24小时左右,效应时间为12小时左右。雄性个体注射一次,效应时间12~24小时。注射方法有两种:胸鳍注射及背肌注射,通常采用胸鳍基部注射。催产剂量为每千克鱼体用LRH-A2150微克+HCG5000单位,雄体减半。注射激素后亲本暂养于事先准备好的水泥池中,进行曝气增氧,池水水温保持在24℃左右。

    (3)人工授精 取卵:将达到效应时间的雌性亲本体表用干毛巾擦干,轻压腹部,使卵流入干燥容器内。取精巢:将成熟雄性亲本体表擦干,剪开腹部,将腹部近生殖孔两侧的乳白色、树叉状精巢取下,置于小研钵中,用剪刀快速剪开呈糊状。同时用7‰生理盐水将剪成糊状的精巢与卵子混合,并使之能充分混合接触。一般雌雄比例为1.5∶1。

    要注意的是,在取卵与取精巢的时间配合上要比较密切,动作要快,因为精卵在离开鱼体后,特别是精子在离开鱼体后时间一长就失去活力。所以要尽量在最短时间里使精卵完成受精过程。要求前后操作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人工孵化 将做好的布卵网片平铺在布卵容器中,并放上8厘米左右的清水,用滴管将受精卵均匀滴布在网片上,受精卵遇水呈粘性,可以牢牢地粘在网片上。要求粘在网片上的卵要尽量多,但不能堆叠起来,以防止缺氧死亡。网片布完后,在10毫克/升亚甲基蓝溶液中浸泡3~5分钟,再均匀布入培育池中孵化,要求不断充氧,孵化温度为26~28℃,24~36小时后,未受精或已死亡的受精卵在网片上呈不透明的白色,并失去粘性,正常受精卵为透明的暗黄色,此时可将坏卵洗去(在水中振动网片)后,网片另放一池,开始真正的孵化进程。受精卵一般在换池后12~24小时左右开始脱膜,并沉到池底。幼苗有集群避光的习性,一般都集中在池角落或者池边上。孵化期间注意水质的变化及其受精卵的发育状况。

    二、幼体培育和管理

    1.水温控制

    幼体培育,育苗池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最低不得低于24℃,最高不得高于30℃。太低容易长水霉,延长孵化时间;太高受精卵易死亡,而且水质易变坏。

    2.水质调节

    育苗池水位一般控制在80厘米左右,鱼苗开口前一般不换水,投饵后,由于鱼苗排泄,需要一定程度的换水及吸污,使水体肥而爽,浓而不恶化。

    3.饵料投喂

    刚出膜的幼苗是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生活,且有集群避光的特性,一般都集中在四周的角落里,或者是池边。过48~60小时左右,卵黄囊开始消失,体色逐渐变黑,此时幼苗开始沿池壁向上游动觅食,便可开口进食。是培育的关键时期,要注意饵料的适口性,适时、适量地投喂足够的开口饵料,以红虫为佳,投喂量应掌握吃饱、吃好这个原则,主要视育苗池内的残饵情况而定。

    幼苗培育初期,投饵时饵料要用60目筛绢网过滤,在开口2~3天后,幼苗规格可达到1厘米,体色由黑变灰,并出现清晰条纹,此时投喂量要适当地增加一些。

    4.病害防治

    (1)水霉病 主要发生在脱膜前,水霉附在受精卵上影响其脱膜使其缺氧而死亡。

    防治方法:提高育苗池水温至26℃以上。

    (2)细菌性烂鳃病 主要在幼苗开口2天以后,发病原因,主要是水泥池环境自净能力差,水体环境易恶化,难以控制引起。

    防治方法:控制好水质,育苗用水要经过消毒。换水网具用过后用水冲洗干净,并消毒处理。全池泼洒海因类消毒剂0.3克/米3。

    (3)小瓜虫病 主要是因为水泥池中培育时间太长,水体环境恶化,培育池水温低于25℃所致。

    防治方法:控制好水温、水质,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

    (4)车轮虫病 主要发生在鱼苗发塘后,发病症状是鱼苗在水面打转后沉入水底。感染率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化或放养鱼苗密度太高而引发。

    防治方法:因黄颡鱼对硫酸铜、甲醛等药物过敏,最好用中草药防治。

    因黄颡鱼是无鳞鱼类,对药物的耐受能力较低,用药后容易引起死亡,所以黄颡鱼病害主要以防为主,投喂饵料中可以添加一些抗生素,养殖育苗用水要经过消毒过滤。

    三、结果

    本次黄颡鱼人工育苗在江苏省淡水所有关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在东太湖养殖场十二分场的全力配合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共培育出1.2厘米左右规格的鱼苗668万尾,育苗共用去亲本:雄鱼17626尾、雌鱼11757尾,受精率为73%,孵化率为84%,育苗成活率达到76.3%。在育苗过程中有成功也有教训,以下是通过这次育苗得到的一些体会。

    四、讨论

    1.对于亲本来源问题的思考

    本次育苗黄颡鱼亲本主要从天然水域中获取,所以在数量上得不到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育苗的数量,制约了大规模育苗的实现。如果要实现规模育苗生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亲本来源的问题,可采取土池培育与收购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要严把亲本选择关,对于不合要求的亲本尽量地剔除掉。

    2.对于苗种培育的思考

    在育苗过程中的幼体培育阶段,特别是幼苗开口3天以后,规格在1厘米左右时,就会发生幼苗死亡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全池覆没。经我们的观察除水温因素外,一是饵料不足引起;二是可能由于投饵后,幼苗排泄物增加,引起水质变化所致;三是病害发生引起;四是黄颡鱼有附底习性,而水泥池池底比较粗糙,幼苗活动时擦伤身体所致。解决方法是,根据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开食后的幼苗及时分养,或者移到土池中培育,用水泥池育苗与土池育苗衔接的方法,可能有利于提高育苗成活率,还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提供各种规格的优质苗种。



    上一页: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技术 下一页:蓝星鱼的饲养与繁殖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