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社群信息
      社群信息
  • 圈主:ssscv1
  • 粉丝:3 人
  • 人气:391 关注度
中科院徐恒泳: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来一场“蜕变”
2020-03-25 09:05:26 937559
  • 收藏
  • 管理

    大约1万年前,人类焚林开荒,开始种植可食用植物。

    众所周知,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可近年发现,即使持续地增加化肥用量,但产量难以提高,甚至出现绝产迹象。农作物早在人类种植之前就存在了,有些甚至在人类诞生之前就有了。微生物-植物-动物依靠相生相克机制,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亿万年来和谐共存。


    当下,专家和农民普遍认为,如果不用农药就无法防治病虫害。果真如此的话,农作物在没有农药的年代早就灭绝了。而当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药用量的增加,病虫害越来越严重。

    农业已走到了三岔口,是继续单一施用化肥,还是综合提升地力,全面解决产量控制因素?是继续增加农药用量,还是恢复相生相克的自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农业面临抉择。

    守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固然重要,但能否生产出“安全、好吃、健康、高产”的农产品同样重要。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农业需要一场蜕变。可喜的是,一些专家和农民,依靠自然力量,并结合现代科技,已率先实现了农业的新生和蜕变。

    产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任何一种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任何一种物质都是由原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

    空气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水和氮气作为原料,由于空气中的氮气分子结构极其稳定,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利用,只有通过土壤微生物转化为活泼氮源,才能被农作物利用。土壤的作用一方面提供氮磷钾(肥力)等作为原料,另一方面提供矿物元素作为生物酶的活性组分。在生物酶催化作用下,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原料转化为一系列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类、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因此,农产品的产量主要取决于原料、肥力和酶力三大基本要素。而这三大要素取决于空气和土壤的物质组成。


    化肥农业产量影响因素的变化


    当土壤肥力(氮磷钾)是农作物产量控制因素时,化肥让农作物获得了喜人的高产,在人口持续增长情况下解决了吃饱饭问题,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00多年以前,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就提出植物矿质营养三大学说。

    1.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唯一养料;

    2. 归还律学说只有将植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归还给土壤,才能保住土壤的肥力;

    3. 最小养分定律植物产量决定于最小养分因子。

    土壤矿物质包括几十种矿物元素,因此,只关注氮磷钾而忽视其他矿物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严重地违背了矿质营养学说。

    化肥(氮磷钾)让农作物获得了高产,但几十年来,农民不再把秸秆和动物以及人的排泄物归还土壤,即不再把植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归还土壤,让土壤综合地力严重流失,违背了归还律学说。

    农产品的产量取决于原料、肥力和酶力三大基本要素。几十年来土壤矿物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严重流失,让酶力成为最小养分因子,继续单一施用化肥违背了最小养分定律学说。

    那么,为什么农作物高产控制因素由肥力转变为酶力呢?这是因为几十年来,农民不再将秸秆、动物和人的排泄物归还土壤,导致土壤矿物元素严重流失。数据分析表明,农田土壤的钙、铁和锌分别流失了83%、40%和81%,其他矿物元素都流失了50%以上。

    矿物元素是生物酶的活性组分,土壤矿物元素的严重流失导致农作物酶力下降,造成农产品物质合成障碍,农作物产量下降。

    另外,几十年秸秆不还田,还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壤微生物生存和繁殖条件恶化。

    总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土壤肥力不再是农产品高产的控制因素,而土壤酶力、有机质和微生物成为产量控制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农民不断增加化肥用量,但产量不增反降的原因。


    为什么农作物虫害越来越严重?


    生物经过极其漫长的演化,微生物-植物-动物建立了相生相克的机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任何一种农作物需要具备下列三种机制,才能免遭病虫害导致的物种灭绝。

    1. 合成免疫物质抑制病菌过度繁殖;

    2. 合成厌食物质避免虫子贪吃和大量繁殖;

    3. 天敌食用虫子避免虫子成灾。


    土壤矿物元素流失导致土壤酶力下降,造成物质合成障碍,导致一些免疫物质和厌食物质无法有效合成,让农作物免疫力和抗虫力降低。另外,农药杀死虫子的天敌,也是虫子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因此,越来越严重的病虫害,是由于土壤矿物元素的流失和大量使用杀虫剂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破坏了相生相克的自然机制导致的。


    为什么农产品越来越没有味道?


    “有小时候的味道”,这是人们吃到优质农产品时的普遍反应。那么,为什么食物失去了小时候的味道?如何找回小时候的味道?能否让农产品比小时候还好吃?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土壤矿物元素流失导致土壤酶力下降,造成农产品物质合成障碍,当一些风味物质无法有效合成时,就让农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以水果为例,土壤矿物元素流失,让糖类合成酶活性下降,导致光合作用无法合成足够的糖类,从而让水果失去了原有口味。

    几乎所有人都在抱怨农产品越来越没有味道,但极少有人关注,这些风味物质是合成人体生命物质所需的原料,其缺失必然导致人体生命物质合成不足,造成细胞缺陷和功能障碍。


    慢性病源头致病因素分析-万病归一


    当主流医疗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时,人们本该健康天年,但遗憾的是又迎来了慢性病爆发的时代。

    1980年,2012年和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0.7%,9.7%和11.6%,1980年以前几十年累计的结果为0.7%,而2012年到2013年1年间就增加了1.9%。可怕的是,各种慢性病都呈爆发态势,而主流医疗治标不治本,只能让患者终生服药控制指标,国人忍受剧痛,死亡率居高不下。

    人类应对疾病的历史表明,只要找到源头致病因素,疾病就能迎刃而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慢性病爆发呢?


    矿物元素是人体生物酶的活性组分,农田矿物元素严重流失,以及在这样的土壤上种植的农作物,无法为人体细胞提供生物酶合成的足够原料和全面平衡的生命原料,导致生命物质合成障碍、代谢障碍和血管淤堵三大类几万种慢性病。

    尽管慢性病种类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致病因素,即人体细胞缺酶和生命原料失衡,而这一致病因素是土壤矿物元素严重流失造成的。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慢性病问题,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大幅度降低慢性病风险,让慢性病不治而自愈,需要从土壤的源头致病因素入手。


    健康农业的锐变


    只有综合解决土壤肥力(氮磷钾)、酶力(矿物元素)、有机质和微生物四大控制因素,才能让农产品具有“安全、好吃、健康、高产”的四大优点。

    我们把具有“安全、好吃、健康、高产”四大优点的农业称之为健康农业。很明显,单一施用化肥(氮磷钾)只解决了土壤肥力问题,没有解决其他三大控制因素。那么健康农业如何综合解决土壤肥力(氮磷钾)、酶力(矿物元素)、有机质和微生物四大控制因素呢?


    回到早期的地球,陆地没有土壤,只有风化岩石形成的沙砾或沙子。

    当草和树诞生以后,草原和森林大火的灰烬以及微生物对枯草和树的残枝落叶分解形成的腐殖质,与地球表面沙砾或沙子混合才逐渐形成土壤。因此,土壤矿物元素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枯草和树的残枝落叶。


    土壤微生物将不溶于水的矿物元素分解为水溶性矿物元素,加速了土壤的演化历程。

    因此,当土壤有效成分特别是矿物元素和有机质流失后,我们选择枯草、树的残枝落叶、废弃树皮、植物秸秆等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制作草木腐殖质。

    这种草木腐殖质既有农作物需要的大量氮磷钾,又有丰富的矿物元素以利于合成足够的生物酶,还有大量的有机质。

    在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情况下,我们以无癌村土壤作为标准,通过合理使用草木腐殖质补偿农田流失的矿物元素,重构土壤对健康的物质基础。

    而富含氮磷钾、矿物元素和有机质的土壤,可以让微生物有效繁殖,于是综合解决了土壤肥力(氮磷钾)、酶力(矿物元素)、有机质和微生物四大控制因素,实现了健康农业“安全、好吃、健康和高产”的四大优点。


    高产优质农业


    只有综合解决土壤地力包括肥力、酶力、有机质和微生物四大因素,才能让农作物合成足够的生物酶,从而促进农产品物质合成,确保产量比单一施用化肥还高。同时促进免疫物质和厌食物质的合成,在不用(极少用)农药情况下,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在丰富的生物酶催化作用下,促进风味物质合成,确保农产品好吃,甚至比小时候还好吃。

    例如,综合提升土壤地力,可以让茄子种植一次采摘一年半,其间不需要施肥和不用任何农药,可见茄子生命力之强大和产量之高。

    综合提升土壤地力,不用任何农药,西红柿难寻病虫害叶片,而普通农田种植的西红柿,即使使用农药,也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采摘半年后,上层的叶片依然繁茂,好吃的西红柿层出不穷,产量明显高于单一施用化肥的产量。



    上一页:吴理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从民众参与开始 下一页:『农殇』种什么殇什么,农民该怎么活?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