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乡村治理创新篇
2020-07-30 13:22:30 718415
  • 收藏
  • 管理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位于厦门市西北部,与泉州市安溪县大坪乡接壤,平均海拔900多米,是特区的“山区”。全村9个村民小组,303户1069人,村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1名。在各级党委领导的关心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深入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推动“三治”融合发展,昔日远近皆知的“偏僻穷山村”已建成闻名遐迩的“富美新农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

      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一是支部发挥带头作用。省人大代表、省劳模高泉阳自2009年起担任村书记以来,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在边远山村脱贫攻坚战线上奋战12年,引导军营村的村民打破思想樊篱,挣脱大山的束缚,完成“一革命四行动”,建成农家乐6家、民宿30家(共229个床位),成立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办“农村淘宝”,“推介一村一品”,开发“七彩池”等特色旅游景点,将边远落后的山村打造成厦门市绿水青山、生机勃勃的乡村典范。

      二是党校发挥带动作用。军营村充分利用“高山党校”的培训资源,分批安排党员、群众跟班学习党的富民强村政策,使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识不断增强,乡村治理的氛围不断凝聚。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共接待学员班330个,培训学员2.6万名,带动50多万游客进村旅游,村民收入明显增加。2019年人均收入达3.255万元,村民参与创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劲头更足了。

      三是党员发挥宣传作用。为塑造风清气正的文明乡风,村干部、老党员自愿组成宣讲队,将课堂搬到农家或田间地头,向村民宣讲移风易俗的政策;通过“村村响”“村务通”、微信群等平台,把新思想、新风尚适时传入寻常百姓家。村里成立莲花褒歌演唱团,举办军营村特色的“村晚”,开展“扫黑除恶、敬老爱老”为主题的褒歌节。近年来,村内移风易俗的政策落到实处,尊老爱幼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三治融合夯实治理基础

      一是凝聚乡贤提升自治水平。军营村利用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军人等党性强、经验足、威信高等优势,让21名“四老”人员以老带新,推动治理。创新“老带青、青助老”机制,吸纳96名青年党员、青年干部、青年农民、青年企业家参与乡村治理,为乡村建设出主意、想办法,推动了诸如村庄发展规划等工作深入开展。同时选出有威望的老人加入老人协会,向村民宣传各级党委关于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等政策,征求村民对乡村治理的意见建议,取得广泛共识。按村内主要宗族推举有威望的村民理事建立军营村民理事会,共同监督和配合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等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严明规矩抓好德治建设。军营村高度重视乡村德治建设。建立党员干部讲政德守公德规则。锤炼坚强党性,使广大党员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为村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加牢固。营造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浓厚氛围。村党支部将传承百年的《高氏家训》与核心价值观及法律法规相融合,制定村规民约14条,在村内广为宣传,做到户户签字、人人知晓、自觉遵守。

      三是创新机制提高法治能力。让村民诉讼少跑一趟腿。军营村山高路远,村民纠纷调解出行不便,同安区法院立足实际,联合莲花镇和军营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军营村创新建立“高山议理堂”基层矛盾调处中心,在议理堂设立远程在线解纷平台,实现法院调解室、司法所和议理堂同步在线调解、证据上传、签订协议、司法确认。实现将“纠纷调解在基层,矛盾化解在源头”,使“枫桥经验”在高山落地生根。

      三、转变观念注重乡风培育

      一是树立身边文明榜样。军营村注重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通过口口相传,微信群等方式宣传村内德高望重的乡贤事迹、助人为乐的感人善举,助推“润物细无声”的乡风熏陶。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实行垃圾分类,开办“高山道德讲堂”,定期推出“最美家庭”“好婆媳”和各行业带头人,坚持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利用微信群、公开栏向村民宣传典型事迹,引导村民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

      二是传承红色文化。挖掘红色底蕴,引导村民将闲置古厝流转给厦旅中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打造成军营红精品民宿6家;搭建军营红休闲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厦旅集团成立高山红教育基地,共培养红色导游10人,为游客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军营村指导脱贫致富、讲解防空哨所等红色故事。

      三是开展爱心培育。立足“爱心厦门”深入开展“三帮三扶”活动(即:帮就业、帮就医、帮就学,扶老、扶残、扶困),共吸引200多名志愿者主动参与,精准帮扶困难党员群众11户26人,为困难户捐款5.3万元,捐物2000余件,帮助5名低保户和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在全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治理有了质的改变,山清水秀农民富,山村已旧貌换新颜。



    上一页:福建坚决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 下一页:重庆黔江乡村振兴激活农村产业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