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高校毕业季,今年毕业季与往年相比有所不同,找工作越来越卷成为了年轻人的共识。据统计,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76万人。与此同时,受世纪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因素影响,这些即将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年轻人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仅牵动着千家万户、百姓冷暖,也关系着经济发展、国家未来,马虎不得、放松不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更是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5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云南大学听取了毕业生就业和双创情况汇报,叮嘱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结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扩宽基层就业空间提出了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农业农村大有可为。近些年,已经有不少年轻人主动到农村创新创业,当起了农创客新农人,展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发展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也要看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城乡差距正在加快缩小,农业农村短板背后也蕴含着无比巨大的上升潜力和发展空间,足以为有志于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青年人提供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思想认识。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就业生活一直是诸多高校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二三线城市近年来也逐渐吸引了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但乡村一直是容易忽略的就业选择。要加强教育引导,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思想认识,拓宽就业视野,帮助他们积极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为农业农村带来的新机遇,将职业选择融入国家发展、乡村振兴,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要加强宣传表彰,通过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等典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切实增强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向往和归属。
畅通毕业生返乡下乡就业渠道。要为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开辟更多就业路径,畅通人才进入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就业渠道。地方政府要统筹引导,针对高校毕业生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根据本地实际和发展规划,制定乡村振兴协理员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吸收更多高校毕业生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稳定基层公共部门岗位规模。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企业、农民合作社、民间智库等各类社会组织根据发展需求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农业农村,并予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从而汇聚更强大的社会力量弥补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
完善毕业生干事创业政策环境。让人才沉下来、留得住,不能只靠喊口号,更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做好软件服务配套,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建设人才驿站、青年之家等服务窗口,为青年群体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等一站式服务。要完善硬件支撑条件,加大投入保障力度,为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提供补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特别要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为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融入乡村提供用地、分红、融资等制度支撑,让毕业生能够真正扎根乡村,开花结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农业农村能够为有抱负、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提供增长能力的空间、发挥才干的舞台,让他们干得开心、留得安心、更有信心,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