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传统的乡村社会形态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向着现代化的乡村社会形态转变。
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冯广圣、冯菊香两位教授合著的《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重构研究》,从传播学的视角考察了乡村社会结构在整个传播学中的作用,总结和构建了相应的传播机制,力图使之有利于传播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从研究视野角度看,做到了“跳出三农看三农”的突破,其研究涉及了传播学、社会学、政治系、历史学等多个交叉学科,详细考察了乡村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对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进行全时距解析,找出了传播推动乡村发展的积极因素。
长期以来,乡村社会一直是我国社会的底色。从2005年“中国乡村传播学”概念被提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界相继涌现出了从信息科学、农业科技传播、大众传媒与农村发展、乡村媒介素养等研究视角,本书的问世从文化、社会心理视角把大众传播和农民意识变迁结合起来,进而重新构建了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中国乡村社会信息传播模型。
具体来说,该书呈现出三方面亮点。一是脉络清晰。该书在厘清乡村、乡村社会、社会结构、社会传播、传播结构等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变迁,根据舒茨的“社会世界”理论,界定了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四个时期,即1840年以前古代的“前人世界”、1840至1949年近代的“周遭世界”、1949至1994年现代的“共同世界”以及1994年至21世纪初的当代“后人世界”。正是这样的梳理,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了不同阶段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特征。
二是案例丰富。该书在第4章至第8章都有着丰富的个案研究案例,通过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显示了作者调查研究之翔实,深刻响应了“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时代号召。书中个案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乡镇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一些村镇的乡村社会的闲话传播解剖到乡村社会组织传播模式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手机使用与满足状况调查解析,数据翔实、覆盖面广。
三是可读性强。这是该书非常重要的亮点。本书的文字语言简洁明快,思路清晰,学术语言和业务语言并重,兼顾各类读者,无论是对作为学者还是三农媒体工作者都有着很好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是学界和业界了解乡村社会传播现状、思考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必读好书。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