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走近80后第一书记时晗:从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
2022-09-09 19:58:29 482587
  • 收藏
  • 管理

      “一年的时间,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不会再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想退缩,也不会因为辛苦一些就患得患失。”8月31日,时晗认真地说。她的微信朋友圈里,那些有关驻村时光的九宫格照片,诉说着一路走来的努力、坚持、光明和希望。时晗是一位80后,2021年8月,在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入职10年之后,她有了新的身份——新民市兴隆堡镇永丰村第一书记。

      变成“村里人”对话每户村民

      “初来时,我就看到居民楼空地上比我还高的荒草,当时就惊呆了。”时晗说。该村的110户居民早已住上楼房,但由于没有物业管理,村两委班子也刚刚换届,居民楼空地上荒芜一片,卫生环境也不好。新班子完成组建后,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村内环境整治。时晗与村干部、党员以及自发参与的群众在一起,铲除荒草,清理垃圾,将自己变成了“村里人”。

      让老百姓印象更深的,就是这个新面孔常常穿梭于居民楼里。“我是想对永丰村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理清工作思路。”时晗说。当时时晗走村入户、整理档案、熟悉政策,她还自制表格,认真登记每家的人口数、种养殖情况、外出务工情况、有无特殊人群等。“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时晗的地毯式入户,不分白天还是黑夜,发现近期不在家的村民就电话问询,掐着日子去,即使被拒绝,隔天照样去。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记住了这位干活利落,有股子韧劲的第一书记。

      送福“老人村”制定“老伙伴计划”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短短1个月的时间,时晗对永丰村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排,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我们村民以朝鲜族为主,80%的村民都在外打零工生活。留守村民均为60岁以上老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人村’。”时晗说,她决定为村民打造“老伙伴计划”特色项目。如今,村里的老人们,每季度开展一次健康检查,还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档案详细记载了老人的生活起居、慢性病史等信息,让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有据可依。同时创建8+N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志愿活动。定期为村行动不便老人提供水电费代缴服务,同时提供特色点单式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便民服务。

      抓准民俗特色让老村焕发新活力

      永丰村里的老人传承祖辈美食制作技艺,用古法制作辣白菜、打糕、米肠等,并且能歌善舞。时晗抓住这一特点,带动村内老人从种植业转向发展文化旅游业,弘扬民俗传统文化特色。

      时晗协调沈阳市民宗局,申请资金近20万元。村口新建了民族特色门牌楼,打造了朝鲜族特色文化广场。每到节假日,老人、妇女们伴随着朝鲜族悠扬的音乐,在广场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今年1月,时晗受邀参加了中国商务部举办的网上年货节辽宁分会场启动仪式,跟网红张同学一起共同将永丰村和新民市的特产推向全国。目前,永丰村已经开了朝鲜族烤肉店4家,每日接待顾客200余人。传统手工制作的辣白菜、冷面、打糕已进行量产,“老人村”焕发了新活力。

      组建卖菜联盟开辟蔬菜电商渠道

      眼下,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但对于时晗来说,再不担心农户蔬菜滞销了。

      今年初,面对严密管控,全镇的菜农蔬菜出现滞销,500多户菜农一筹莫展。时晗迅速组建了兴隆堡镇第一书记卖菜联盟临时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将滞销农产品详细登记好上传到各大平台,订单敲定后联系菜农备货,并与各驻村关卡沟通放行货车运货。通过供销社平台、工商联平台、朋友圈,共卖出蔬菜700吨。

      如今,时晗依然坐镇前方,通过卖菜联盟助农销售。“现在正在销售的有穿心莲、小白菜等,我们只要统计每天的订单,再将蔬菜送至物流公司的云仓,就有人打包发货了。”时晗骄傲地说,现在全镇能有600多户农户参与线上销售。

      奔赴的驻村时光要注入更多精彩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现在每天组织进行核酸检测,我基本上五点就出发了。”时晗略显疲惫地说。如今,每天她驱车120公里,往返于新民与沈阳。虽然有些辛苦,但她觉得很值得。她说,一年的驻村帮扶生活,让她远离了夏天空调、冬天暖气的小日子,也远离了昔日朋友的小聚。但看到永丰村的变化,尤其是村民看到她时亲切的模样,感觉所有的苦与累都太值了。

      在她的理解里,“第一书记”不仅是“一把手”“第一负责人”,还是一种模范、一根标杆,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时晗说,这一段驻村时光一定是她生命中最值得骄傲的历程,使她成长,更加努力地去面对人生。未来,这样奔赴的生活,也将面对更多的期许,被注入更多的精彩。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刘宏伟



    上一页:平溪镇:第一书记“抗旱”在行动 下一页:一位90后记者在大凉山腹地的驻村故事:后退的发际线是我最好的勋章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