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华是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派驻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第一书记。他为人随和,穿着朴素,如果不是专门介绍,你肯定想不到他是从省城贵阳来的人。
“来到这里,就没把自己当外人。”他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任务在村,把村里当成家,办了不少实事。
基层党建的领路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向应华说,抓党建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只有建强战斗堡垒,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工作起来才能“战无不胜”。
以推动“三会一课”规范化开展为抓手,他和支部书记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一年来,全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新国发2号文件、乡村振兴业务知识等内容,“电”足了,工作越来越顺畅。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他带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宣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倡大家都当“流动的小喇叭”,切实让党的好声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向普安县捐赠“白叶一号”扶贫茶苗2000亩,其中1500亩落户在屯上村。小小茶叶凝聚着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和东部发达地区群众的一片深情。现在,茶园已建成了感恩教育基地。
“这是我们村最宝贵的资源,每来一次,都会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初心洗礼。”村党支部充分运用这一资源,向应华多次参与组织党员到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大家忆往昔、说变化、感党恩、话发展,捡拾茶山垃圾,与群众一起除草、管护茶园……每次的活动效果都很好。去年,屯上村党支部还与黄杜村及其他受捐地一起,跨省组建“白叶一号”乡村振兴党建联盟,不断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新机制。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他与普安红茶业集团公司等单位人员提前准备,联合组织党员、干部、茶农代表在基地收看开幕会直播盛况,聆听大会报告。“那一刻,感觉我们的心与党中央贴得最近。”向应华说。
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只有心系群众、爱护群众、敬重群众,才能赢得拥护和信任。”向应华认为,干事情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解决群众最期盼的问题。工作中,他都是这么做的。
今年7月,邻县一位老板来村里买树,在城底下组将一户村民的树误砍了,双方在赔偿问题上分歧大,矛盾一触即发。向应华知道后前往现场,认真调查了解真实情况。他让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分别听取意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客观公正地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维护了群众的合理利益。
7月25日中午,一位村民突然跑进村活动室,哭着说她的孩子摔伤了,满头是血,请求帮忙。正在整理资料的向应华闻讯后,急忙赶去她家。他抱着孩子,和这位母亲一起上车送到地瓜镇中心卫生院。经医生检查,孩子伤口不是很大,缝了4针,送得及时,并无大碍。事后,他又将母子俩送回家,安慰他们,这才知道这位母亲叫胡芬。过了两天,向应华又上门去看望,小朋友活蹦乱跳,恢复得很好,家长连声道谢。
最近几年,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设立“贵州日报当代奖学金”,资助结对帮扶村考上二本及以上学校的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屯上村有23个村民组,每年考上大学的人不少。高考录取的那段时间,是向应华最“慎重”的时候。他先是全面摸底各个村民组的大学生情况,对拟资助对象“重点关注”,通过实地走访、向周边人打听等形式,反反复复调查,直到把真实情况搞清楚。去年和今年,他经办的两次奖学金申办工作,为村里14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7万元,把钱真正用在了“刀刃”上。
助学形式不只是发放奖学金。今年8月,向应华听说杨梅冲组一个女孩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与爷爷奶奶生活,录取一所专科学校的情况后,多次去家访、谈心,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并通过其他渠道帮助争取支持。他还曾借助社会捐款等形式,为坪地小学学生捐赠了校服230套,价值2.3万元。
向应华关心群众的事例还有很多:马鞍山组的“刘大哥”长期生病,缺乏劳动力,3个小孩在读书,他帮助提供务工信息,让其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核桃寨组的“何老伯”血压高,患有脑梗塞,他耐心劝导少喝酒,注意身体……
“向书记这个人好相处,脾气好,办事公正,有耐心,我们爱去找他帮忙。”在屯上村,老百姓的类似评价,经常听到。
美丽乡村的带头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屯上村也不例外。向应华的办法是——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干部带着群众干,群众干、干部帮。
他和村组干部广泛组织召开院坝会,深化乡风文明宣传,从思想意识上向群众传递美好生活的新观念。同时又不空谈。看到乡村路淤塞,或者是杂花野草和垃圾多了,干部群众就一起上阵,大家共同清淤除草、认真打扫。10月初,向应华专门用驻村工作经费购买了23辆环卫手推车,每个村民组发放1辆,实实在在地支持群众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同时,他争取单位帮扶资金20余万元,购买太阳能路灯100盏,先后安装在核桃寨组、老被河组、马鞍山组道路沿线,让山村的夜晚更加美丽和明亮。
“路灯一晚到亮照着寨子,不要到处看到的都是一片垃圾哦!”向应华经常这样和村民们开玩笑。大家知道他的意思,环境卫生打扫也变得更加自觉起来。
此外,他花费1400元,在活动室门口场地安装了健身器材,方便周边群众健身;刘家湾组的村民茶余饭后常聚在一处院坝拉家常,他协调到资金1600元,购买两张不锈钢座椅方便大家“摆白”。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面子美,也要里子美。”向应华表示,他将和村支“两委”一起努力,不断推动完善各种硬件设施,在乡风文明上持续发力,坚持办实事、做好事,引导村民们主动创造更美的家园、过更好的生活。
“驻村工作琐碎又忙碌,但看到群众信任的眼神、开心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向应华说。
通讯员 张金奎
举报负责人:田站长(账号昵称乡村发展网);举报电话:023-72261733;举报邮箱:773987997@qq.com;
业务联系手机/微信: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公司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1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涪路兴涪公寓9-3;